“你不会生病吧”
抓中药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单说那秤,小巧玲珑,一掌之间就能称出乾坤。
从表象看,抓中药很简单,医生开什么药,照单发药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医生就是不好好写字,明明是蒺藜,偏写成屈人;明明是胡椒,偏写成白川;明明是“之乎者也”,偏写成“亦焉哉”,药屉里哪里能找到这些家伙什。
写了白术,要抓炒白术;写了甘草,要抓生甘草。反着来,有完没完。
方子里有牡蛎,可不能掺到其他药一起,要单包起来,叮嘱病人,这个要“先煎”;方子里有藿香,也不能混到大包里,要单包起来,告诉病人,这个要“后下”;方子里有阿胶,还是要单包起来,这个不能煎煮,要单独“烊化”,化成液体后和其他煎好的药液一起"兑服";遇到方子里有人参、鹿茸,可得劲地告诉病人,这些玩意儿要单独伺候它,不能同其他药放在一起,那就糟蹋了,须“另煎”。左叮嘱,右叮嘱,没完没了。
三七像石头一样坚硬,咋从石头里取汁呢?噢,那就不煎,用小钢磨磨成细末儿,一骨脑地吞下去。
方子里有青黛,虽然是极细的粉末,吹一下就弥漫开来,把眉毛和鼻子都染成了青色,却不溶于水。咋办?用蜂蜜调成丸,或吞或嚼,随意取用。
至于杏仁、桃仁、柏子仁,需要用冲筒捣碎,油脂中的有效成分才能透过细胞壁溢出来,倒在包药的纸上,其力度能渗透到纸的背面,因此才有“力透纸背”之说。
这就弄的配药台上大大小小的纸包,红的绿的;病人拿回家,弄的餐桌上红红绿绿的纸包,大的小的。
中药真有意思,单个药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疗效,得把三五个、十来个凑在一起一锅煎了才有用,这真是一件想不通又了不起的事。
可话说回来,有些药凑到一起可就要出事故了,比如藜芦容不得人参,乌头容不得半夏,海藻容不得甘草,真的不是凭着处方就能抓药这么简单。
不过中药房里面的药香味终日缭绕,让人心旷神怡甚至醍醐灌顶倒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往往柜台里面的人在仔仔细细地抓着药,不经意地在一张张包药的白纸上画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儿,柜台外面的人等的急了,急了就没话找话说,“你们天天闻着药香味,不会生病吧?”
这个时候,柜台里的人并不停下手中的秤,继续抓着药,倏然抬起头,冒出一句:“咦?我有三年没有感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