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思考,快与慢》听书笔记
书名:《思考,快与慢》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日期:2020-8-25
方式:听书解读+看解读文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20439/7045ca8556e8ca40.jpeg)
前几天才刚录到樊登老师在2020教育者大会上提到的"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的——很多话其实没有什么道理(比如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等),只是因为它是押韵的话,人类大脑容易相信",没想到这周就可以正好听书学习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著名书籍——Thinking,Fast and Slow.内心甚喜!
一、重要观点
1.本书里,卡尼曼教授提出的一个对传统经济学非常有颠覆性的观点——
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
(传统的经济学把人假设为绝对理性的决策主体,认为人会理所当然的做出理性决策,并且在这基础上推导出一系列理论和论断。)
2.作为心理学家的教授获得经济学奖的原因——
人在不确定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和决策依据。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更多关注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因素,比如人们的行为、认知、情感、心理、人格等,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对个人和群体的经济决策产生作用,从而影响经济组织和经济系统的运行。)
3.本书开创性的贡献是把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思考: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慢思考: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无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二、全书三个重点内容
(一)、在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都会起作用的前提下,人类的思考模式有什么特点?
答:系统1快思考是直觉系统,运行起来速度快,不怎么消耗脑力,不用意识控制。
系统1就是依赖直觉,人类面对环境的刺激,直接在自己的过往经历和记忆中选取相关联的内容。它不用经过理性的推导或计算过程,就通过直觉直接得出结论。
系统2慢思考是非直觉系统,有意识进行,需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主动控制。
系统2慢思考,依赖理性,主动的把节奏慢下来,运用刻意的推导或计算,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结论。
举例:当你看到一张女士的照片,她的头发是黑色的,正瞪大眼睛,看起来是个年轻人。
这些判断对你来说几乎是自动完成的,是无意识的,而且毫不费力,这就是系统1快思考在发挥作用。
再举例,比如纸上写了两个词,香蕉和呕吐,你看到这两个词的一两秒之内,脑子里可能就会想到吃了香蕉以后呕吐的记忆。这种自动产生的不适感,就是系统1快思考的作用。
当你面对一道计算题,比如17乘以24,你可能大概知道答案的大概范围,但如果不花点时间去计算的话,你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计算的过程就是系统2慢思考在发挥作用。(集中注意力,刻意并且努力进行,还要遵循一定的方法)
再继续分析:
(笔记写到这里,想到一个终究会想知道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和明白系统1和2的特点?
答:因为由于系统2慢思考的懒惰,很多时候系统1快思考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系统1快思考的直觉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种种缺陷,容易导致人类决策中的偏见和失误。我们了解这些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缺陷,用系统2慢思考去弥补系统1快思考,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每一个人的思考过程,都是系统1和系统2合作的结果。当直觉遇到麻烦,理性会出面解决。
卡尼曼教授通过各种心理学实验后证明了——
在主观上,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理性在掌控着自己的决策。但实际上,系统1快思考才是人们行动的依据,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系统1的指引下,在无意识之间完成的。
原因: 因为系统2慢思考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大脑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愿意多付出这些注意力。尤其在人精力体力不足的情况下,系统2会更加弱势。
系统1的直觉式快思考,也就成为了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而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人在思考过程中出现偏见和错误。
(到这里,想知道,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偏见和错误,马上第二大点来解答)
(二)、如果系统1快思考在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会导致什么样的偏见和失误?
三种偏好+ 四种效应—— 系统1快思考的“七宗罪”
1. 罪一, 典型性偏好
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典型背后的概率。
举例: 实验——地铁里阅读《纽约时报》的人,让实验者猜测她是有博士学位?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结果大多数人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博士学位这个选项。
从概率来说,这个答案肯定是不明智的,因为人们大脑系统1快思考对于看报纸这个典型特征的过分关注,很容易让人忽视基础概率。
(人群里,有博士学位的人肯定比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少很多很多,读博士不容易,哪会有那么多,但没大学文凭的人太多,从这个数量的几率来看,地铁上看纽约时报这个人是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的可能性是要高过是博士的可能性很多的),这就是典型性偏好导致的偏见。
提醒自己—— 不要看见一个男人西装革履,温文尔雅,就快思考判定这个人是个成功人士。也不要看见一个人衣衫不整,邋遢潦倒,就快思考判断这个人是不行的人。
“不带评论地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体现。”
—— 我看到有个人在地铁里看《纽约时报》,这只是一个客观的观察,我不去借此判定这个人是不是博士,有没有大学文凭。
2. 罪二: 可得性偏好
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
举例—— 比如看到新闻发生了一起飞机相撞的事件,那人们出远门时就容易选择开车或者坐火车。
但如果用系统2慢思考来理性思考,应该是认真计算各种交通工具的事故概率来选择出远门的交通工具。
把可得性偏好的效用发挥到极致的,不是科学家或政治家,而是恐怖分子。在恐怖活动猖獗的以色列,实际上恐怖活动中死亡的人数,也远远小于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但新闻经常报道恐怖事件,人们处于可得性偏好,即便是袭击规模不大的恐怖事件,也能引起社会的巨大恐慌。
3. 罪三: 因果性偏好。
系统1慢思考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但它的解释不一定合理,在两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导致偏见。
第一种: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关系解释。
第二种: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关系解释。
(回归平均值:统计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每一次的表现,总会趋向于回归平均水平。例如运动员的表现,从统计学来说,要是这次做出一个完美动作,下一次就很可能出现失误。这是科学实验和分析。但,系统1快思考总要用因果关系去解释,认为运动员特别紧张,发挥失常之类。)
4. 罪四: 光环效应
人们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
5. 罪五:锚定效应
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这叫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
问题是,在估计参考答案的时候,本身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并不准确,即便后面再去调整,也会出现巨大的评估误差。
6. 罪六: 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人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医生描述病情的两个说法,
说法1: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
说法2: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
这两种说法不同,但含义完全一样。但无论是专业医生还是一般的社会人士,都觉得说法一才更好。
(人们更倾向于听到"生"而不是"死",但是客观来说,生的概率有,死的概率也有)
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共同点——
人类的系统1快思考是一个具有先入为主特性的系统,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种信息是第一印象,是事先设定的参考值,还是描述时的词语和修辞手法,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
7. 罪七: 赋禀效应
当人拥有某个物品之后,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
著名的马克杯实验,分给每个人一个马克杯,然后让他们自由交易。结果交易比较难达成,卖的人想卖5元,买的人想出价2元。
大多数人在面对得失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对获得时,你会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风险;相反,在面临损失时,你会不甘心,变得容易冒险。
通俗地讲: 捡到100块钱的快乐,不能抵消丢失100块钱带来的痛苦。 但是理论上来说,你没赚没亏,为啥不能抵消?
(三)、如何利用系统2慢思考来避免系统1快思考带来的偏见和失误,改进我们的思维?
原理—— 放慢思考,主动激活系统2慢思考,对系统1快思考在直觉思考结果进行理性检验,弥补系统1的缺陷,减少由直觉产生的偏见和错觉。
具体操作——
1. 自我提示+外部提示,系统2慢思考是大脑的惰性使然,自我提示自己需要主动把它变勤快起来。
2. 外部提示比自我提示往往更加有效,所以选择外部提示更合适。
人类的心理特征之一:质疑别人往往会比质疑自己更加轻松,所以让别人来质疑你,是对你的一种帮助。
(“旁观者清”的心理学原理,人们面临重大决策压力的时候,自己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质疑,将会导致巨大的心理痛苦。)
3. 集体讨论决策虽然会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却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启动很多人的慢思考,减少快思考可能带来的偏见与失误。(所以,遇事群策群力好过独自奋斗、独自决策)
4. 事前验尸: 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时,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
(未雨绸缪,预防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5. 饮水机闲谈: 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去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
(去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哈哈!确实如此)
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快思考的直觉思维可能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20439/128a4d6b58b02af3.jpg)
新的思考和收获——
1. 凡事慢,不急。
2. 偏见,处处在,减少。
3. 让别人批评自己,比自己批评自己容易。多去找抽!
4. 冷静的头脑,需要科学的支撑,拿起笔来,计算概率,写下利弊。
5. 自己批评自己,自己抽自己,虽然难,尝试做。
6. 随时问问自己—— 我现在这个决策,我现在这个选择,我现在这个判断、评价,是系统1快思考的作用,还是系统2慢思考的作用,还是系统1+系统2的综合运用。
7. 马克杯实验的启发--- 人们拥有某个物品之后,就会觉得它的价值更大。所以难做“断舍离”!
无论是对物品,还是感情,还是工作或事业。或许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曾经不曾拥有时,也没事,也活着,也都好。
有个女生朋友跟我说了太多遍她想离婚,但又怕离婚之后自己没法过好自己的日子。别人感情的事我不掺和,也无从判断和帮人分析决定,毕竟我也只是听到她的一面之词。
但是针对她讲怕一旦离婚了就没法过往后余生了,我稍微说了一句,
“你从生下来到结婚前的二十七年,27年你都是单身,自己过的。现在如果离婚,也只是恢复到之前过了27年的一个曾经的状态而已。”
用马克杯实验来说,曾经你没有马克杯,现在你恢复到没有马克杯而已。曾经你没有这份工作,现在你失去这份工作回归当初。曾经你没有婚姻家庭,现在你恢复原样。
曾经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最终我们将赤裸裸地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