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场》THE HALF
看到朋友的书单,觉得不错就买来了。第一次买这类书。拿到的一瞬间被震慑了。从没想过,一本书的封面都会让人思绪泛滥到模糊。然后,一股脑儿的读完了整本书,废寝忘食的看,一遍遍的看每一幅作品。300多幅作品,我看了有3000多次,每一幅都觉得背后有一个大大的故事,尽管都是黑白照片,但却透露着五彩斑斓的人生。虽说五彩斑斓,但只是个中性词,这斑斓背后,也许还有更多的斑驳和灰暗。
封面人物是凯特·布兰切特为戴维·黑尔编剧的《谁为我伴》。她的生活恰恰展现了英国战后的情况:从一场正义之战转变战后空虚而毫无价值的状态。由于无法适应改变,她便以歇斯底里的爆发来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藐视。女主角候场的状态,叼着烟,似乎烟云中展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像极了编剧那模棱两可的手法,但仅仅一个眼神却传递出来了女主人公内心的骚动、忧郁、甚至还有微妙的乌托邦。
这与其说是一本书,一本摄影集,不如说是一本人类学研究。他的采样尽管都是后台,但却拥有无与伦比的采样集合。“他们是被灵魂附体的生物,允许一连串的陌生人羁旅体内,累积了无数过客遗留的痕迹,潜移默化、刻骨铭心。”安纳德捕捉到了这些肉体和灵魂,呈现出了前世今生的错杂记忆。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会子昂,到底什么是候场?每个演员都会告诉你,上台前的30分钟,所以被称为“the half”。但就是这短短的三十分钟,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演员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封存所有与台上无关的内容,让位给即将的工作。哪怕是亲人的亡故,上台后也仍要展现笑的前仰后合的畅快。但候场也不都是“阴暗”的,演员也可以放松、打牌、拨弄吉他,甚至小憩。
除了演员,这部作品还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化妆间—工作台、戏服、化妆镜、灯……
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创造了“过渡性客体”这一概念,来描述婴儿从依赖母亲的乳房到自主站立的过程中选择用陪伴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同样的,演员们也会在候场上的时候,在化妆间里挂各种各样的东西,图片、物件、卡片等等。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印象,还是男女演员挤在一个逼仄的环境中,女演员裸露上身,即使男演员在旁边也旁若无人化妆品牌样子。两个人都似乎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化妆间真的是个时空转换器,连接着现实和理想世界,在演员的魔力下,任意切换。但它却承载着巨大的能量……
《候场》THE HA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