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一些片段)
因为搬来上海,常经过常德公寓,又再读了《小团圆》。高中时总觉得张爱玲一生才华横溢,晚年境遇实在有些凄凉。然而到现下年纪,反而觉得这就是人生最高境界求仁得仁,不亏欠、无牵挂、和自己讲和。我实在爱独处、怕人情麻烦、又不喜欢孩子,只希望接下来的人生能有机会在不同的国家各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回乡开个烟纸铺或小酒吧。 在组里看到一句话,“心甘情愿来到生活的反面”,大概就是这样。
我之前也陷入过:“别的女生朋友圈好好看啊,去这里那里玩,画好看的妆…”后来我一想,我要的是看书特别特别多,脑子特别特别好,工作能力特别特别强,升职加薪蹭蹭蹭,开口说话流利自然,英语日语精通,朋友一两知己足够。我还写了一个计划表,每次怀疑自己,就拿出来看看,目标明确,极简就更有动力了,减去不要的社交,减去不要的东西,减去不要说的话,自洽真得很爽!
(看名著的意义)只有看到这些书,才让我知道,世界上有好的大人的存在,只不过他们都在很遥远的地方。他们懂小孩子,他们知道小孩子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他们是真正由小孩而长大的人。其他的大人好像都是从天上掉下来或地里长出来的,一冒出来就是大人似的,他们好像没有童年;否则,怎么会对小孩子这么残忍呢?
社会学家鲍尔莱提出过一个“99%定律”: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别人而言毫无意义。愿我们,都能和真正的自己和解,拒绝随波逐流。要知道,真实的你,就很好。
对于初入社会的同学们,到处都是消费的诱惑,最新版的手机,商场琳琅满目的衣服,随时可得的外卖,诱人的美食,精致的下午茶,独立的温馨的居住空间,旅游。我曾经也被消费主义裹挟,觉得在花钱享受生活,花钱让自己享受消费带来的那一刻的“对生活的掌控感”。但是就像租房一样,我们花高价钱得到了享受,但它们终究不属于我们。等我们在繁华的都市工作很多年,创造了那么多GDP,但是留给自己的只有那些如同一次性餐具一样的“生活在这里的见证物”以及朋友圈精致的照片而已。
理想状态:
身边尽是使用5年以上,跟着自己走遍千山万水的物品;
工作桌面空空荡荡,职场跑路风;
喜欢走路和运动,一日三餐该吃吃、该喝喝,不吃零食、少喝饮料;
自己打理头发,不在理发店、健身房花钱;
用生活本该如此的样子生活,取我所需,不被消费资本主义小糖水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