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老师
儿子是在我们校园长大的。上了中学,和蔼的叔叔一下子变成了严肃的老师,儿子不太适应;在朝夕相处中,老师发现聪明可爱的儿子竟然浑身缺点,失望之情难免溢出,态度也由由衷地欣赏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和无奈。由此,他们之间总生出许多趣事来。
一
入学不久的作文课 ,老师让写《我的同学慕海清》。他让儿子站在讲台上当“模特”,一节课下了,别人作文写成了,儿子却成了没交作文的那一个。儿子很喜欢阅读,作文也写得不错,但他不爱写作业,尤其像今天,错过了写作业的时间,那再要把这作业写上来,那叫一个难,“难于上青天”呢!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儿子却满腔怨气,从此对一直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忽冷忽热的。
二
这不,要学习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了。
儿子有个习惯,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他都会从头至尾地读一遍,所以他早知道有这篇课文,之前就对刘慈欣的《三体》情有独钟,不只自己读,还滔滔不绝地讲给我们听。开学初,因为看到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他强烈要求购买刘慈欣的其他作品,我买了《球状闪电》、《流浪地球》等五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他如饥似渴地啃读了不止一遍。
终于要学这篇课文了,晚上他认真预习,搜集整理了很多相关资料,信心满满地准备明天在课堂上一展风采。
遗憾的是,不知是因为时间关系,还是他没有主动争取,或者是……总之他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那种失落持续了好几天。
三
这天,学习崔灏的《黄鹤楼》,不知是谁先提出“诗仙”李白为何没有题诗黄鹤楼。
儿子终于逮着机会了,他侃侃而谈。讲述了李白当时也是兴致勃勃想要题诗,他先习惯性地读了别人的诗作,当读到崔灏这首《黄鹤楼》时,内心为之一震,即使在当时名震一时的他,却不擅长写七律,而名不见经传的崔灏写的这首诗,无论是格律对仗还是写景抒情,都无疑是上乘之作,对于写诗一向自负的李白,一下子没了底气,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超越崔灏,所以没题诗就离开了。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不知不觉中,竟有模拟崔灏的痕迹,这让他很是恼怒自己,直到写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那个《长干行》,才算掰回了这局。他还不忘评价一句:即使聪明如天才李白,也有自己的短板。
儿子的课外知识的确很丰富,无论涉及到哪个领域的知识,他多少都知道一些,这点让我很佩服。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这段讲述无疑很是精彩,当时老师可能不想让他太嘚瑟,所以就不咸不淡地评了一句“你就吃老本吧,看你还能吃多久?”儿子很不服气,心里嘀咕:“人的知识都是之前积累的呀,怎么就成吃老本了呢?”
四
学习李白的古诗《渡荆门送别》,老师赏析完“上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儿子发问:“老师,杜甫也有一首和这句意境相同的诗,是什么?”老师说:“我不知道,你下去查一下,完了告诉同学们”。儿子欣然接受这个任务,回来一进门就说:“妈妈,手机我用一下”,然后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直到记下来,才告诉我们这是他今天的学习任务,等下到教室了一定要告诉同学们。
……
看着稚气未脱的儿子,他和老师斗智斗勇的情景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