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自己珍贵的时间
晚上,给朋友拜年,顺便聊了聊这一年的变化。她说:越来越喜欢独处了,是不是老了。我说:不是年龄的问题,是成长了。
独处也是一种选择,虽不热闹,但可以让内心安静。人们总在追寻热闹,追求快乐。但热闹之后,剩下的是空虚;快乐的另一面跟随痛苦。这好比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我们不看它,并不表示它不在。只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跳出来。
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通常我们只看到有,忽视了无,角度的限制,我们看不到问题的全面。但由于无的存在,它才有了用途。一栋房子,如果只有墙壁,天花板,没有而空间,人是无法住在里面。
如果把快乐总是建立在追求外在之上,就容易忽视内在的成长。外在是你掌控不了,能掌控的是你的内在。
没有独处习惯的人,会觉得独处是孤独。但往往执着于外在的热闹和快乐,在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里,孤独感更多一些。
懂得独处的人,也会懂得快乐在那里寻找。就算静静的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也会从专注呼吸中感到喜悦。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作,读书,跑步,并不是为了成为谁?而是把这些行为当成了生活的方式,坚持越久,越是难以放下。完成后的感受,总会让人回味。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总会被各种关系包围。
人类并没有熊的力量,狮子的牙齿,豹子的速度,要在大自然中生存,人际关系必可少。但喜怒哀乐也在关系中传递着。现在更无法逃离电视,手机,环境各种价值观的影响。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你的快乐和悲伤被各种信息影响着。
关闭手机的那一刻,空虚感袭来,快乐也就消失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和虚。而是大脑被各种信息填满,它们呈碎片化,没有深度,虽说是别人的事,但会影响自己的潜意识。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情景达到极致。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往复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纭纭,但最终都会回复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做“静”,静叫做复归本性。
这样的空,虚,根,静,只能在独处中找到。外在的只是表象,会迷乱我们的双眼。而且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在独处中观察自己,探索喜怒哀乐的本源,我们看待外在的样子,只是看待自己的外在投射。你想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观点,只能从内寻找。
看似人人都是自由的,但里面夹杂着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优秀,迎合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打着爱和为你好的名义的各种道德绑架。
这些束缚会在独处中去掉,呈现真实的自我。正像马哈拉吉说的:回到“我是”,直到自我的限制消失,然后,最好的了悟就会毫不费力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