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戒子更需戒己
戒子更需戒己
文/石岩磊
石岩磊/戒子更需戒己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念念不忘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担心孩子在优厚条件下成不了大器,于是写下千古名篇《诫子书》,其中的一句话振聋发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看淡眼前的利益就不会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静下来学习就到达不了更远的境界。可见孔明对幼子的前程忧心忡忡,但大限将至他也只能留些鸡汤文聊以自慰。
然而事与愿违,诸葛瞻还是辜负了孔明的一片良苦用心。他头顶父亲的耀眼光环,又凭借聪明伶俐的才智,得到蜀汉君臣的交口称赞,17岁即迎娶公主为妻,仕途更是一帆风顺,34岁就出任卫将军,可谓是位高权重,但他的快速蹿升难以免除志大才疏的弊端,终至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当魏将邓艾出奇兵攻入蜀地时,诸葛瞻受命迎敌,可他不听部将速占险要地形的建议,出城与魏军决战,兵败被杀,其子诸葛尚闻讯后悲愤欲绝,冲入敌阵战死,不久蜀国便灭亡了。
如果诸葛亮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追悔莫及,因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是个失败者,尤其是和老对手司马懿相比,他更应该自叹不如。司马懿亲帅几个儿子东征西讨,特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他们都有勇武过人的不世之功,为以后的晋朝取代魏国立下汗马功劳。在两相比较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孔明的失策在于言传大于身教。
诸葛亮为大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他忙于北伐建立千秋伟业,根本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46岁老来得子,自然也不可能带着孩子出征,诸葛瞻只会在优厚的平台上变得眼高手低。反观司马家族,司马懿的孩子们跟随父亲血战沙场,在耳濡目染中增长了真才实干,才会在血雨腥风里经受住考验。看来《诫子书》再语重心长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长情陪伴和现身说法。
这或许也是许多现代家庭面临的困局,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有的夫妻忙于职场打拼以实现自身价值,而将子女扔给留守的老人或高薪聘请的保姆,虽然大张旗鼓地说是一切为了孩子,可小孩心中的亲子游、大手拉小手的期盼多半成了梦幻,缺失爹妈伴行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会有早当家的成熟,可能会自理能力超强,但分享的快乐极易缺位。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关怀,唯有自立最真实,自强不过是自私演变出的迫不得已,所以他们长大后更讲究实际更注重自身感受。
虽然口口声声地喊着子女教育大于天,可无论是被生活所迫,还是为名利所惑,人们仍会义无反顾地离子别女奔向远方。现在看来,诸葛亮的《诫子书》不像是在给儿子指路,倒好似是在给自己的失职开脱,是拿“淡泊”与“宁静”洗白自身。假如他不是一门心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而是拿出更多的时间培养诸葛瞻,腾出更多精力扶持刘禅,也许蜀国凭借天然屏障会“国富民强”,才俊辈出的下一代兴许可以和司马家族抗衡,能一统天下也未为可知。
由此可见,戒子更需戒己,要戒己之清谈,需戒己之骛远。“老婆孩子热炕头”并非短视的窝囊,用实打实的行动博取家人的欢心,那是爱的最高级别的体现,用见得到、摸得着的身影陪着孩子,那是育儿的最有效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都不能靠天吃饭,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需要勤于关心呵护,所以说,勿以淡泊明己志,才能眼中多暖意;勿以致远静己心,方可望子少苦津。
2020.1.4
石岩磊/戒子更需戒己 石岩磊/戒子更需戒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