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原生家庭定义
下午翻看杂志,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个42岁的女人的故事:她从小喜欢钢琴,但是家境贫寒,父母无法兑现承诺,她一直没能弹上钢琴。后来她在火锅城当服务员,到菜市场杀鸡剖鱼,想自己攒钱买钢琴。但是为了给开出租车的丈夫买车,她只能搁置自己的钢琴梦;当她再一次攒够钱准备买钢琴的时候,外甥女腿部有病,需要手术钱,她再次搁置了钢琴梦;再后来,婆家、娘家的老人接二连三地进医院,她再次搁置了钢琴梦;等到她42岁时,她的手被检查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僵硬且变形。懂事的儿子用奖学金为她买了一把吉他,还为她报了暑期班,她进了一个只有她一个成年人的班……
读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哗啦哗啦地流下来。实话说,这并不是一个新奇动听的故事,甚至有些老生常谈,梦想,追逐梦想,一点儿新意也没有,但我还是坐在那里,止不住眼泪往下掉,可能是她和我一样的年纪,可能是我一个人在,也可能是我错过的那些梦想。
回头想想,这里也有一个原生家庭的问题,她是家里的老大,父母老迈,弟妹众多,家对于她来说,可能是一个洞,一个需要不断吸取她生命来补给才能维持平衡的洞,而不是可以让她获取滋养的能量场。
正在上映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里,女孩金厉娜从小跟着爸爸老金长大,老金常常需要出海,留她一个人在家,她只能蜷缩在柜子里,瑟瑟发抖,极其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她远走日本,选择了另一个有心理缺陷的男朋友,并被男朋友刺杀。老金愤怒之下,誓要为女儿报仇。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女儿是在被刺了一刀后,自己躲进柜子,自杀的。真正的凶手其实是他自己。
这很显然也是一个讨论原生家庭问题的电影。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的确会一直都存在,这也是为人父母应该意识到并有责任调整的。但是换个角度说,我们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也必须承担“成为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被原生家庭,被过去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