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说需求的原理
前面我们说了不抱怨不批评,说了赞美,今天我们接着来说说人性里的一点。
我们人大都以自我中心,只是考虑自己的需求,没有考虑别人的需求。
我举一个自身的例子,大家就能体会到了。
自从我写文章开始发上网络到现在已经算是不久了,字数也有二十左右万,但是我的收入依旧是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写的东西多半靠灵感而来,也就是说我写的东西是我自己想写的。而我自己想写的,并不表示就是大家所愿意看的。所以写作就成了一种自嗨模式,我这里写得意兴飞扬,手机前的读者却是看得意兴阑珊。
我依旧是犯了只顾着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别人的需求的错误。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身上。季羡林先生也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可见考虑别人一直是我们忽略的,却又是很重要的,因此才被大师们一次次提起。
就拿战争来说吧,参加战争的每一方都想要胜利,可是最后总有输赢。赢得一方自然是鲜花漫天,荣誉遍地。但是输的一方可就惨了,不但有重重的战争负债,而且民族尊严也会受到损伤,想想德国二战后几十岁的妇人要上矿上去背煤,几岁的小女孩要跟着母亲捡煤的惨况,输的一方又怎么愿意承受如此的困境。
但是当初战争的双方可都是想把这样的境遇强加给对方的。也许他们早早读到《论语》就不会发起战争了吧,谁又愿意好好的生活活成狗样。
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别人的需求。甚至让别人的需求在我们之前得到满足,因为只有别人得到满足了,对方才会反过来帮助你的需求得到满足。
现在把上面的例子换个样子再说一次。
假如我写的文章是关于你想要的看的,那么读者就会点赞,就会关注我,点赞多了,关注的人多了,我就可以过原创,就可以增加收益,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赚钱。这是因为我先是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求,所以我赚钱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
就像我们去应聘公司一样,我们是奔着赚钱,奔着升职去的。但实际上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不是赚钱,而是展现我们的能力,老板觉得我们的能力和品行能够满足他的需要,才会给我们工作的机会,才会给我们升职的空间。
这就是不少大学生出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原因,自己什么都不会,要求还高的很。不能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就不需要你,又从何满足你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本性都是自私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造成我们思考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最先。但社会可不是父母,无偿给我们想要的一切。
假如把社会当做一个人,从人的自私角度想,你不给他东西,他会给你东西吗?不会!因为他遵循自私原则,逐利原则。但是客观上我们又需要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比如说想吃美味的食品,你必须想给厨师原材料和工资,他才会愿意给你做。
所以我们为自己谋利的正确思维应该是这样:我需要得到什么——我该向谁获取——他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提供?
最后你会发现事情完成的捷径就是先满足别人,再满足自己。
就像老师想要一个好的课堂纪律,必须是先要满足那些个调皮的孩子的被尊重感,这样他们就不会打坏一锅汤;猎人想要捕鹰,必须是先要抓一只兔子满足老鹰的食欲,老鹰才会落地被猎人捕获;想上一个好的大学,必须是你先有一个高的分数,满足好学校对人才考量的标准,你才会被录取......
改一改思维模式并不是很难的事,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每个人都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