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记
已经N年没有在重阳登过高了,没想到那年的重阳却意外地登了附近的一座山。
那天傍晚我正呼朋引伴准备去跑步,楼上的朋友说:“阿清,去登高吗?”
“好啊,去哪里?”
“雨蓬岩。”“太好了,我们马上走。”
就这样,我们一行六人前往附近的雨蓬岩。
一路上说说笑笑,很是开心,尤其是年迈的婆婆,虽然爬过无数的山,但她还真没有这样特地“游山”过。
秋天来了,沿途的风光也不错,我们指指点点,互相“考”着、逗着彼此,非常开心。
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一大片绿色的,长得很高大的作物,大家都纳闷了:这是什么?高粱吗?不像;玉米吗?更不像?那到底是什么呢?
不管它是什么,收入镜头再说吧。回来的路上,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薏米。
继续嘻嘻哈哈地往前走,很快我们就来到了雨蓬岩的山脚下。一年多不见,这里变化挺大,还修建了一座小桥呢。
过了小桥,我们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爬山、登高了。
瞧,这就是雨蓬岩的“山门”了,一块大大的石碑。
随着海拔的增加,我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了,虽然都生活在乡下,但真正爬山的机会还真不多,同行们开始摆造型拍照了。
没来时候还嫌我带相机矫情,到了山上才深刻体会到有台相机真好:否则我们怎么可以再现这么灿烂的笑容?否则我们怎能有机会再欣赏背后将下未下的夕阳美?否则我们怎能再次回味背后的青山有多养眼?
继续登山,这坡度够大的,但为了方便车辆的上下都没有用台阶,每爬一步都觉得自己在不断地上升、上升,那种感觉真不错。
到了一段最抖的、几乎成90度的路段,我们惊叹:“老天爷,这么抖的路,谁能把车开上来啊?”婆婆说:“上来不难,下来才难呢,谁能刹住车哦。”
大家都夸婆婆聪明,说得特别在理。
很快,我们就来到山顶了,那里有一座庙宇,而且还有规划图呢,有模有样的。在这里我们还偶遇了一位特别有才的退休老教师。
我正在拍照留念,有人喊我:“阿清,阿清,快来这里拍照,这里才是真正的雨蓬岩,这里的滴水可美了。”
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呢?来雨蓬岩两次了,我还真没有拍过一张雨蓬岩这块神奇的大石头的照片呢。
于是,赶紧快步来到雨蓬岩下,费劲心思地拍照,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拍出这雨蓬岩的美与神奇:
时间不早了,大家都喊我下山了。
于是一路上,我们听着这位见多识广的退休教师的“信手拈来”,谈着养生,说着健康,吹着山上带着青草味道的山风,感觉棒极了。
一会儿,有人指着前方喊道:“大家看,前面那座是什么山?”“那不是冠豸山吗?”“不对啊,冠豸山怎么会离我们这么近?在我们这里就可以看到冠豸山?”
大家都很质疑这一“意外”的发现,但大家最后都不得不相信,我们看到的真的是冠豸山,用我婆婆的话来说:“要是我们可以变成一只鸟,两下子就可以飞到冠豸山,真的太近了。”
大家再次对婆婆佩服不已,说婆婆虽然没有文化,但说话很有水平,这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婆婆笑,大家更是乐成一团。
下山总是快得令人难以相信,我们一转眼功夫就到了山脚下了。
眼前依然是凉风习习,两边是欲黄将黄的稻穗,天上是美丽的如彩缎,如繁花的晚霞,这一切都美极了。
此时此景,要是再不拍照,我真的要对我的相机说“对不起”了。
看,晚霞无限美,登高以后的我们正尽兴地款款地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