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勇气》3

2022-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水流深koko

如果课程的目标是去传递很多信息,最差劲的方法就是不停地演讲。人脑根本没法一面听滔滔不绝的演讲,一面把排成一路纵队行军而过的大量事实留住一记住、记住。

方法:透过课本或电子版本传递事实更为有效,因为学生所做的事恰恰与大脑的功能相符:找简短但反复出现的部分,先看一遍,然后再看一遍,再检查一次,然后再推敲一次,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应用。

为此,我们可能要重温那个覆盖整个领域的隐喻,它好比无意识地将教学描写成盖在草原上的巨形油帆布,没有人能看见它盖着什么东西,而油帆布之下很快会变得寸草不生。对那些被塞满了事实的课程所占据的学生,这个比喻并不算过分:他们没有了解主题记住足够的信息仅仅是因为渴望通过测试。

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末的复习进度较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艰难,本来是信心满满的借用已经成熟的复习策略,能在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内,将这学期的学习搞定,虽然没有测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不乐观的问题,不免让我重新审视复习策略。

或许因为高年级数学学习难度增大,刚刚学完新知还不能做到熟练灵活的运用,即使是一道一分的填空题,也要涉及好几个知识点,哪个知识点上卡壳了,都会前功尽弃,与这一分失之交臂,诸如在填空题上脑涨的学生有:佳、琳,对此我给予了解题技术上的支持,很多学生对填空题的失分控制在4分心内。

或许因为学生在大脑发育长有了思维特点上学科选择倾向,诸如新、雨,她们会感觉数学太难了,怀疑自己上辈子就是道数学题,对此我表示了理解和鼓励。

或许来自于复习时间的仓促,仅仅完成了复习前一半的任务,尤其是啸和淏后期的进步很喜人,妈妈很兴奋的跟我交流时表示,如果再复习一段时间,分数还会有提升,到90多分没问题的。

或许是对已经习惯的复习策略有倦怠感,亦或是学生滞迟的思维接受能力等等,总之,我不觉想到很多专家学者提到的,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依然会感觉到自己是教育上的新兵,很多很多值得学习和更新的地方,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神话,也没有一逸永劳的奏效方法,时刻对教育抱持敬畏,做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孩子不行,要用一百种方法来教育一个孩子的准备。

有人复习是温故知新,有人复习是女娲补天,而对于他或者他们来说却是发现新大陆,奥和轩在最初复习时,就表现出对数学的不感冒,数感能力很弱,弱到如2G,完全没反应。直到复习一段时间,翻来覆去讲典型题的分析思路,一问他们还是蒙蒙哒!我上课最善用的图形结合、标注重点信息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他们来说掌握不到。所以测试时每次做每次错,最后不得已把其他同学做题思路拍过去,依然刺激不到他的思维。数学学习最有效的两种方法就是模仿和重复,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学不到所以也就谈不上模仿,但是班上有很多学生模仿能力相当不错,瑕、涵、琳、媛等等,看她们的作业就是一种享受,每道题的分析思路很清晰的呈现在卷面上,即使分析有误我也能根据她们写的过程快速找到卡点,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成绩提升很有帮助,相反这正是有这部分的停滞的反应,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策略有问题,徒增压力。

值得欣慰的是,轩最后进步还是很大,尤其讲解问题时自信多了,能抓准知识点,并能用简练的话一语点破解题关键,从最初的不及格到80分左右,但是奥的状态还是极度游离。

为此,我对下学期的数学课程也提前构思了策略,下学期得有一半时间在复习,如果没有刺激新颖的策略,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可能还会屏蔽掉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既悲惨又恐惧的在课堂上度过。

帕尔默提出课堂上的“第三事物”给了我很大启发,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被学生捉住你的讲课内容矛盾,你会感到失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为垂规,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与偏见。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避免将我们对教育的认知陷入上面两者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实现两者平衡且避免饱受鞭策,还能融会贯通。第三事物既漩涡点就是学科认知,它凌驾于师生之上,把学科知识放在课堂的圆圈里,借助共同体的形式,创造空间并尊重所探索问题的内容,激活学科、学生、教师之间的关联,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同伴融合,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遵循学科格式塔,内在的逻辑,通过扁平化的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慢慢的快,从而推动团队的整体进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