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体系无聊的时候看到的好文41-记忆方法

将碎片知识分类,让碎片阅读形成知识体系【摘】

2017-08-30  本文已影响163人  歌艺

全文约8k字。如果觉得有用的话,给喵点个赞吧~这篇文章可能是一把开启思维新世界的大门的钥匙,它将引领你开始一段崭新的旅程。

很多人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手机的兴起带来了碎片化学习,其实不是这样的呢。如果我们把碎片化信息定义为短小的、不成系统的信息,那么在移动化阅读兴起很久之前就有了碎片化信息。民间的谚语、歇后语,小时候挂在教室墙上的“名言警句”,生活中别人告诉你的“经验之谈”,其实都是“碎片化信息”。其实书也未必都是成体系的,有些书也是碎片化信息合集。

上一次,喵和大家分享了“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这次我们来谈谈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喵学习策略系列第六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喵给出了使用不同情况的最优笔记方法,并介绍了如何学习专业课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高效学习方法? - 知乎;第二篇讲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获得学习中的正反馈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第三篇讲了如何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欢、觉得困难但又不得不做的学习任务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 知乎;第四篇讲了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 知乎;第五篇讲了如何搭建“以理论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知乎。

和第四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拆书学院”线上课程的笔记中的方法论与个人实践相结合。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喵的文字,建议先戳上面的第四篇文章呀~它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内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把学习划分为了两种类型——“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第五篇中,我们区分了与“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对于前者,我们需要把学科的体系搬到自己的大脑中,重点是“理解——归纳整理——记忆”;对于后者,我们需要“重组——添加——重组”。

本文将围绕“应用知识”展开,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知识体系将给你带来成长思维、批判思维与系统思维的升级,可以帮助你快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甚至还能通过智慧影响待人接物。

文章结构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二、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1.从三个维度对碎片信息进行扩展

1)帮助思考的工具——“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反思追问”

2)建立知识体系的具体步骤

2.从实际出发建立知识体系

三、建立知识体系的好处

1.思维带来表达升级

2.快速进入新的领域并成长为专家

3.通过智慧影响待人接物

四、建立知识体系的三条进路

五、关于学习与建立知识体系的一些经验

六、总结

一、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碎片化信息。

从微信各种订阅号推送的文章,到通知栏闪烁的各种推送。如果我们把碎片化信息定义为短小的、不成系统的信息,那么早在移动化阅读兴起的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饱含智慧的“谚语”与“格言”,其实就是碎片化信息。不仅有“三个和尚没水喝”,还有“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不仅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不仅有“明哲保身”,还有“奋不顾身”……这样的信息碎片,看得再多、记得再熟,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学习和认知增长。

没有知识体系的人,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这种类型的人,今天看了一篇《不会说话,你还敢拼职场》,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亟须提高;明天看了一篇《不懂时间管理,你还敢拼职场》,又觉得时间管理才是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天又看到一篇《情商低怎么拼职场》,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拼过。还有一种类型的人,他们“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不管有多少信息从他眼前经过,凡是和自己认为的观点不一样的,统统都假装没看到。

知识体系的反面是碎片化学习。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如何联系在一起呢?我看到楼下有答主说“碎片化阅读根本不可能形成知识体系,真的如此吗?先别急着反驳我,既然是两个对立的事物,三言两语也必然无法描述清楚,那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碎片化学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听风是风,听雨是雨”的问题。如果把知识点比作沙砾,没有体系的知识点堆在一起,只能堆成沙丘,风一吹过,又成了一盘散沙;而有了知识体系,则可以积沙成塔,跬步致千里。

二、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1.从三个维度对碎片信息进行扩展

1)帮助思考的工具——“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反思追问”

在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 知乎中,喵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全面提升学习能力三个维度的方法——用三张便签I、A1、A2来实现内化和应用知识、分析和整理信息、追问和反思经验,让我们来复习一下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追问适用边界:

我们本篇会继续沿用这个方法。

2)建立知识体系的具体步骤

有些人可能会有误会,觉得上述方法是碎片,那是因为你仍把学习仍当成以知识为中心的。我们把书中的东西拆开了,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看起来像碎片。但是别忘了,你自己拆出的组块是可以再次拼起来,可以用来搭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体系?体系不是点,不是线,而是一个立体的网。相互之间有连接与支撑。一个孤立的信息碎片就像一粒沙子,是一个点,点是没有维度的。从碎片出发形成知识体系,就要把点延长成线,线延伸成面,面扩展成立体的空间。

(1)你接受到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能是一个碎片信息。你给这个碎片信息加上了一根经线,即前因后果。这样,一个碎片点就成了一条线。

(2)这样还不够,再加上一根纬线,即适用边界,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二维平面。

(3)要想让它立体起来,还要再加一根纵线,要与自己联系起来,也就是反思和行动。反思是指向过去的,行动是指向未来的。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就立体起来了,变成了一个组块。

这样,知识体系的框架就形成了。这个框架中间填充什么呢?填充案例,填充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发生在你身边的,填充你听说过的案例。这样,不同的知识点相互链接、相互榫合,构成一个个组块;多个组块合在一起,共同筑成知识体系这个大厦。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帮助理解好了~

你现在得到了一个知识点叫“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一个碎片化的信息。大概说的是人多之后合作是很困难的。

我们先对这个碎片信息追问前因后果:

再对它追问适用边界:

经过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和尚没水吃”适用于讲合作、讲制度、收益分配,而“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臭皮匠强调智慧、视角、创新,它们并不矛盾,只是适用边界不同。

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信息就被联系到了一起,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根据适用边界不同可以选择的不同信息。

在“反思”部分,你可能联想到,大学的时候每次课程设计和大作业,6~7人的小团体,总有人“抱大腿”,就在答辩那天露个脸,平时却什么也不做;想到自己所在的团队,队员积极性不高,对于一起合作的项目总是相互推诿……

在“行动”部分,你可能会想到,在在学校一起做课程设计的话,如何委婉地拒绝那些长年消极怠工却要分一杯羹的同学在下一次课程设计中依然要和你组队;自己的部门里增加团建频率,问问身边的朋友们,6~7个人的团建除了旅游和吃喝能干什么能让大家工作更加顺畅、有更多的感情链接……

经由这样对一个碎片化信息的三个维度的加工,“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一个碎片信息就从孤立的一粒沙变成了有三个维度的、可以连接的砖块。对“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也可以如此加工。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两个“碎片”都是围绕着“合作”来说的。诶,那有没有更多的信息碎片可以让我们参考呢?

于是我们又想到了“桃园三结义”,想到了“一个好汉三个帮”,想到了“团结就是力量”,想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想到了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这些信息碎片,它们与“三个和尚没水吃”都有什么区别呢?

桃园三结义强调的不是合作,而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当谈到企业文化建设,谈到公众承诺、共同目标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桃园三结义”;一个好汉三个帮强调的是合作、人脉、情感账户,还有个人品牌;“团结就是力量”强调的是合作,是共度难关,是万众一心,是一个集体为了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是“仁政”,强调的是“正义”,强调的是群众基础;而囚徒困境强调的是信息不对称,是透彻沟通……

我们刚刚用“三个和尚没水吃”搭建了一个组块,以这些碎片为中心,可以搭建各自不同的组块。这些组块联系、咬合作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小的知识体系。当你获取到新的信息时,对比、调试各自的适用边界,就可以进一步扩充自己这一块的体系框架。

有些自媒体人为了博得关注,会在写文章的时候刻意夸大、偏激、片面,很容易把读者的情绪带入,相信作者所说的就是“真理”;用“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表现,怎么看怎么觉得有道理。这样的鸡汤,有再多的感动也很难知道如何下手;这样的“干货”,读再多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下一次,当你再读到《不会说话,你还敢拼职场》的时候,读到《不懂时间管理,你还敢拼职场》的时候,读到《情商低怎么拼职场》的时候,试试对这些乍看上去不同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碎片追问“前因后果”,追问“适用边界”,问问自己“我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我今后该怎么做呢?”,想一想这些碎片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还会轻易相信这些片面、提出假设却没有逐一验证、缺乏足够论据支撑的文章吗?

2.从实际出发建立知识体系

上文给出了一个从碎片信息中建立知识体系的例子,如何把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呢?我在听“拆书学院”线上课程的时候,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A君以前是技术岗位的,后来转到了销售。他以一名销售的身份去拜访一名在技术岗位时就相识的、关系还不错的老客户,向他推销公司的新产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PPT、讲义、报告全用上了,提出了有利于他的N个方面,然而对方却表现出困乏的神色。A君很挫败,于是就去请教销售总监。

销售总监告诉他,人们相比于别人直接告诉他的建议,其实更在乎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不要直接告诉客户应该选什么,而是用提问引导他们,让他们自行选择。

A君问,应该对所有的客户都多提问吗?销售总监想了想说,有些客户是关系型的,他们更在乎信任的感觉,你要快速进入关系。

A君又问,还有第三种客户类型吗?销售总监说,还有一种只在乎省事、省心、便宜,这种人不需要浪费时间。

A君默默在心里记下了这几条,在每次拜访客户的时候提醒自己注意。但是他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当他面对新客户的时候,直接开始推销产品对方通常并不会表现得很感兴趣。那么,怎么样开始寒暄呢?怎么样找话题和不太熟的人聊天,让对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呢?他又去请教了这方面比较擅长的同事。

在不断的实践、追问、反思中,A君的业务能力越来越高,转岗一年就成为了公司的销售明星,很快得到了提拔。

成长的根基在于你有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有了知识体系,你的经验、别人的建议、你看来的信息、书本上的知识都可以促进你在一个新领域的快速成长。

不同的知识点经由三个维度的加工后可以相互链接、相互交界、相互咬合,形成的框架不但稳固,而且具备弹性。当一些新的知识进来的时候,你可以对比调试各自的适用边界,进行进一步扩充。这样,不同的知识点由不同的前因后果衔接,由不同的适用边界来界定,各自的反思与行动互动,就生长为自己的小小的知识体系。

三、建立知识体系的好处

知识体系,首先是内在的修炼,随之带来外显的效用。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三个方面会提升,而且会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学习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升:

第一,思维带来表达升级,你的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都会有所提高。

成长思维:你认为世界充满了帮助自己学习、成长的有趣的挑战。不会在情感遇到问题的时候马上想,大不了分手;不会在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马上想,大不了辞职;不会在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想,我是不是太笨,你会把每个事情当成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批判思维:当有观点与你的观点不同时,你不会总是批评、唱反调,而是审思明辨。你习惯凡事追问、凡事追根究底、务求全面周到,你的判断有理有节,你的心胸是开放的,你的态度是有弹性的,你的态度是追求公正的。

系统思维:具备系统思维的人,会习惯于梳理信息和经验的前因后果与适用边界,会拥抱复杂的世界,超越之前对事物一对一、线性的理解模式,构建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的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这样就可以升级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快速进入新的领域并成长为专家。

离开校园进入职场,从恋爱走向婚姻,成年之后有太多从头开始的新的挑战、新的环境——你离开原生家庭与另一个人组建了新的家庭,你换了一个新工作,你被指派了一个全新的岗位。你不是迷茫,而是知道从哪里开始,知道怎样链接、怎样排序、怎样练习,知道怎样把知识用到工作的实际,又怎样把经验剥出真正的问题。你听到新的信息可以触类旁通,你对别人的建议可以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加速你从新的领域成为专家。

第三,通过智慧影响待人接物。

你可能会疑惑,仅仅是知识体系怎么会影响待人接物呢?你自己搭建的知识体系是有弹性、可以进化的,是可以不断接纳新的信息、加工新的信息,把它纳入现有体系中的,使现有的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也会因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断地生长、纯熟。貌似有冲突的新信息进入时,你的体系也愿意为之改变、调试。你对自己会更加有信心,因为你不怕遇到未知,你会渴望,会更虚心;对其他有不一样想法的人,你会超越他,而不是和他辩论,同时也会对他更包容,因为你能理解他。

四、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三条进路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相互促进。学习能力这三个维度,恰好也对应搭建体系框架的三条进路。

从问题出发构建知识体系: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你去追问、反思、咨询、请教。你更深刻地理解了问题,并且把重复出现的问题梳理、总结,分析了它的本质,确定了它的前因后果,在讨论当中有意地明确了它的适用边界,在追问中努力地规划行动的目标和具体做法。从问题出发最大的好处是,你最容易对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能力进行赋值。换言之,你最容易清晰那件事“对我”最重要。清晰书中哪些知识点“对我”最重要,跟清晰那些话是作者最强调的,这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可以很快地从对A1的理解和对A2的实践中得到矫正。缺点是仅仅从问题出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会很慢。

从点到网构建知识体系:总有一些经验之谈、实战技巧、网上短文、名言警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你就得到一些便签。日积月累,这些便签就可以搭成体系。碎片化学习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很多人都碎片只是满地鸡毛。而善于学习的人可以把碎片拼出全貌。

从网到点构建知识体系:在你确定要学的对自己最有价值的课题后,精心挑选该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拿着体系先用,慢慢地把读这本书的便签填充到这本书框架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把其他的书、你以前就知道的知识也添加到框架的不同位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填充到不同位置。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框架的某些部分几乎没有填充过知识,这大概意味着意味着该部分的体系和你没关系。而有些地方放的不够安稳,你不确定它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是否适用。这通常有两种原因:这个点本身的适用边界不够清晰;你借来的框架需要升级了。把借来的框架升级,调整、统筹、组织该课题下已有的便签之间的关联、因果、分类、边界的过程,也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供我们接收的信息量空前多,能否真正达到有效的学习、达到期待的效果,主要差别在于:

1.是否有适合的学习能力。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处理信息,归根到底达到知行合一

2.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升级,最终让自己成为专家。

这三条进路,综合练习效果最好。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课题,可以使用便签法(一本书至少50张左右便签),这些便签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联系,相互咬合、相互界定、相互联系。你可以尽量使用真正的纸质便签,把它们逐一贴在墙上。这样当体系重组的时候,移动这些变迁的位置,你可以直观地体会到框架重新建立的过程。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你思考。本文中思维导图用到的软件是xmind,可以免费下载到。

五、关于学习与建立知识体系的一些经验

读书的时候,各种记忆、理解、应考的方法,我一直得心应手并心存小小的骄傲。

再过两个月,离开校园就一年了。这一年间,我的生活与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入职的第一个月里,我的新鲜、好奇、期待的火苗悉数被枯燥的工作内容浇灭。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如果你不确定一家公司是否适合自己,那就看看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20年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否是你想要的。”——似乎并没有什么差别。20岁的时候就看到了40岁的生活情态,这对于一颗年轻的心来说未免太残忍。

从一开始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却无用武之地”的怀才不遇,作为新员工的热情消退后短暂地出现过一段时间消极怠工,在看到选择北上广的同学在奋力拼搏时,也会自我怀疑,质疑自己当时为何当了逃兵,年轻不就是要吃苦、要加班、要奋斗么?但是我很庆幸,自己终于在1年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有些人毕业多年以后依然迷茫。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情去尝试,但它却展现出了连我自己都惊讶的成果。而它也在督促我学习更多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致用类的。我结识了一群优秀的人,他们很热情,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经验。

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职场应该怎样走;新的环境应该如何面对;如何把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看起来似乎有一点关系但是关联也并不大的工作;如何说服基层单位比我年长许多的同事相信我是正确的;如何在一个看似法制实则人情的社会里平衡好制度与人情的关系。

我在一年的时间里,熟悉了自己所在岗位的业务知识——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价值在哪里这甚至比工作本身更重要。三集五大之后岗位愈发精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小块领域内做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工作,换一个岗位你可能就什么都不会了,就像是在机械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做日复一日的工作。我的岗位是管理岗,但性质其实是服务岗位,面对的是“内部客户”——上是主管部门与总部,下是各供电局和支撑单位的人员。要和很多的人打交道——要知道我最讨厌的就是和人打交道!我很庆幸在我一无所知的过程中,有一群热心帮助我的同事,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出面替我解围,在我行事不妥的时候给我批评警醒;庆幸我接触的大部分人都支持我的工作。因为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体系,我在对实践的反思与规划中也得到了更多启示,不但优化了工作流程,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也迅速见长。

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并不是知道了就要去做。知,就是知识或者信息,要有反思与规划,这样他就升级变成了行。行动和经验要进行追问和反思,这样行就升级成了知。

知行合一与学以致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先学后用”,只有“被动接受”与“主动实践”,缺乏追问与反思。而知行合一其实是对知和行都加工,都有要求,二者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合一,这是“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的最高境界。

六、总结

文章篇幅比较长,我们还是照例回顾一下主要内容:

没有知识体系的人,一种“听风是风,听雨是雨”,一种“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没有体系的知识点堆在一起,只能堆成沙丘;而有了知识体系,则可以积沙成塔,跬步致千里。

要想建立知识体系,就要从“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反思追问”入手,把一个知识点补全成三个维度的组块,找相似或相反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多个组块相互咬合衔接,共同构建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内在的表现是学习能力随之增强外在的表现是思维带来表达升级,快速进入新领域成长为专家,还能通过智慧影响待人接物。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相互促进。搭建知识体系的三条进路分别是从问题出发、从点到网、从网到点。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通过自己搭建知识体系,有朝一日都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记给喵点赞呀~

【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所看过的觉得有用的东西合理分类,这样就不会觉得看了那么多,一点用都没有,而且也可以在知乎简书豆瓣和大家分享,帮助到更多的人。经常看这些也能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