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如果我说这篇文章不能看

2017-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你叫呆小瓜

都说了让你别点开看了,你怎么还是点开了呀,咋这么不听话。

好了,看吧看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当一群预先受试者被告知“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请不要去想白熊”时,他们很有可能就会一直去想白熊。

有一个受试者说“我竭尽全力地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我想呀想呀想。所以... ... 看看这面棕色的墙。它看起来就像... ... 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看它。”

如你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

你是不是不太愿意相信,其实我一开始也是不信的,或许你可以在自己身上做个实验,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去想白熊”,我一定不会告诉你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那XX的白熊。

讽刺性反弹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有人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

“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失败案例:
失眠患者越是想入睡,就发现自己越清醒;减肥的人越是拒绝碳水化合物,却梦到了沃登面包和澳洲坚果曲奇;忧心忡忡的人试图摆脱焦虑,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对灾难的幻想;失恋的时候越是不想想起前任,脑海中就越是挥之不去他的身影。

奇怪的是,为什么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呢?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不要去想”的这个指令时,会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分去执行。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就像受试者试着去想除去白熊的其他东西一样;而另一部分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做的事,就像受试者说的“我想呀想呀想,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

它们就像脑子里的两个小人,就像当你走进超市并决定不买零食时,脑子里有一个小人不停地说“不能买零食,不能买零食,不能买零食,重要的事说三遍”;这时脑子里又有另一个小人说“危险!危险!零食在左前方的货架!你最喜欢的零食就在那里!是不是饿了呢,开始报警!”

如果你此刻精力充沛,那么有可能就会就会远离诱惑,但是如果你此刻很烦躁、疲劳或者遭受其他精神压力,第二个小人就会一直带着你走向左前方的货架,拿走你本“不想拿”的那包零食。

当我们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它就会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当人们试图摆脱一种想法,它却不断回到脑海中时,人们很可能认为它一定是真的。

避免讽刺性反弹

怎样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

——答案是放弃自控。

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也就不会来烦我们了。

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我们越是想要压抑消极情绪,就越可能变得更抑郁;越是想摆脱痛苦的想法,就会变得越沮丧。

实际表明,我们越是压抑内心的想法,就越是难以压抑。

下次遇到困扰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这么做:

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有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将“我不要”的挑战变成“我想要”的挑战,不同的行为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哦。

例如把“不要迟到”变成“做第一个到的人”或是“提前五分钟到”,听起来是不是容易许多呢。

如果你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就可以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

那么,最后给自己一个挑战吧,在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你一定不要想起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