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己成长励志谈写作

文字方寸当中的神性哲思与人生启迪

2019-01-30  本文已影响11人  我及我

 - 有所看见,不止于所看见 - 

文字方寸当中的神性哲思与人生启迪


见文字时,见到了人生。

文字方寸当中,隐藏了不尽的神性哲思与人生启迪。

这关于我,也关于你。关于文字,关于写作。关于思考,关于启发。关于感受,关于想象。关于,生活,与人生。

方寸的文字当中,其实,有一个神奇的空间。只待我们来打开,看到更多。

任何小事物当中都有一个大世界。小的东西,也有一个大空间。

当你目视文字,有所看见的,是文字既有的含义。当你凝视文字而深入时,便不止于所看见的文字,不止于你默认的含义。

 文字本身的智性 

文字本身有其意义,而文字的创造,本身就具有其智性。见文字时,我们默然于它的意思,再见文字时,如果以自我的主动性,去重新见字,以自己的想法去拓开文字本身的智性空间,我们就会看到另一个世界,关于文字,也和自己有关。

见“我”字时,如果只是“嗯,‘我’”这样的想法,那就看不到关于“我”字更多的东西,也看不到和自己有关的一切。和自己有关的哲思,感受、想象和启迪。

“我”字在说文解字的古代解释是这样的:“从戈者,取戈自持也。”“戈”是一种三叉戟,是古代用于战争的工具(甚至也可以用于农业劳动),于是用手持武器的意象来表示“我”字。

之所以如此的解释已经不了了踪,18年写文章的时候,我的思考是:我认为古人用手持武器这样的动作画面来意指“我”这个第一人称,除了表示一种当事人对于战争的操持,还体现了一种征服战争的自豪感。

于是,在我看来,战争的隐喻,是人生,“我”的隐喻,是征服。于是,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就是自我征服的道路。

你会发现,一个字本身有其渊源和典故,它来于造字者当下当时的时境,而这决定了一个字的造型和读音,以及意义。甚至一个字的创造,和造字者的心情也有关,和他的审美也有关······

一个字的发生,是啊,我用“发生”来表达了“创造”,是想表达,一个字被创造,其实是一种可能性的发生,它和仓颉本人的一切有关,和当时的背景和处境各种综合因素都有关。

发生,其实存在其偶然性,只是确定了权威,我们才会默认它,对其默然。而我们自己,却禁锢了自己看待字的可能性,也禁锢了文字关于自己的一切可能。

其实,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本身的智性,让我们去引导出关于自己的启迪。

 文字的隐含之意、延伸之意与联想之意 

一个字,在字典的解释上,有其标准的本义和延伸意,这是被默认的。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拓展。

背部:你朋友身体的一部分,专供你在不幸之时深深地注视。——《魔鬼词典》

“背”字被挖掘出了另外一种意义,不知道你在这里会看到什么?我看到的是“背叛”的意味。这其实就是作者在“背”字的基本意上进行深入挖掘,而这位作者的诠释,尤其具有个人特色,可以看到他那种触动人心的洞察力,特别有意思,也特别具有启发性。

这是由“背”字拓展的含义,而我们会发现,这个作者的诠释,是“背”字的隐含之意,“背”字的内部深处藏有“背离”、“背叛”的意味,这不是它的浅表意思,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如果拿“背”字组词,也可以组词成“背离”、“背叛”这样的词,这是很寻常的组词,但是其实我们可以组成更多的词语,一些自己联想出来的词语,这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启发。

组词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可以拓展到文字延伸之意的方式,因为组词,一个字可以和寻常与之组合的字组成默认的词语,也可以和偶然中与之组合的字组成意外的词语。而一个字,其实可以和各种各样的字组合,延伸出你能够想象到的意义。

另外地,文字还有一种联想之意。

看到“背痛”时,通常情况下,条件反射就是背部痛的意思,如果到此为止的话,那么我们能够看到的世界也就戛然而止了。

可是当我靠近“背痛”这两个文字,这两个文字,被我会意成了另外的含义,又出现了关于这两个字新的启迪。

我看到的是——背痛:背对着爱人,就会痛心。

看到这里,你会因此想到什么吗?我想的是,“背对”其实会想到“背叛”,因为背叛了爱人,爱人很痛心。“背”也让我想到“被动”,想了想,其实“背对”和“背叛”正是一种被动,当你选择背叛时,背叛是你主动发起的,但是你们之间的关系,终将要处于被动的处境,所以实质上,你是被动的,被动地要面对新的选择。

所以,我们不要自主地做一些会让我们处于被动处境的事。这是一个启迪。

 深入文字,以哲思启迪人生 

我们来看一下“力”字。

读“力”的时候,力的发音,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尖锐感,一种刺尖尖的感觉,不是一种钝感,然后,结合它短促的发音,短,让我想到时间短,我会有“速度快”的想法。说到发音,我突然想到了力的拼音“li”,这个拼音也是细尖细尖的,和它的读音和一致,而且它的视觉形象,是很直的,让我想到尖尖的针,接着想到剑。

联想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呢?“针”引起了我这样的思考,如果我们要发力,那么,应该有一个细小的点,“点”是什么?“点”可以是“要点”、“重点”,还有一个深入延伸,我认为,“点”是“聚焦”,为什么?

当你看一个点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把眼光和注意力聚焦到这个点之上?其实这个点也就是“焦点”了,那这一层意思,它的拓展方式其实是,通过组词、通过意象关联的方式来获得新的认识和启迪。这里的意向关联,我认为也可以当成是一种隐喻,“点”隐喻了“聚焦”这个含义。

回到“针”的想法上,你们会想象到“针”在一张布上面穿过的画面吗?我用了“张”这个量词,是想表达被拉撑开的布,这样针扎过去的画面感就比较强烈,而这样的画面给了我什么启发呢?我们发力的时候,要以一定的快速度,径直到位(在点上)地发力,这样才能有效地穿越局部(布)困局,或者穿越阻隔。

我突然又因为读“针”这个字,联想到“针对”,这样又给了我一个补充性的启发:我们发力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而“剑”的话,让我想到战斗,想到武器,于是我联想到:力其实就是我们的武器。对,战斗的时候,出剑要以快取胜。再接着延伸思考,我们要学会自己发力,要做有力量的事情,将它们做为自己的武器,为生活而战。

从“力”字拓展到这里,把以上的联想融合起来,就有了这样的启迪,如果我们要成为有力量的人,就要做有力量的事,使之成为我们的“力”,从而拥有自己的“力”(武器),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效地穿越局(布)困局,为自己战斗。

如果我们要有自己的“力”,我们应该找到一件细小的事情,以此为重点来聚焦,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思考和行动要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为自己发力,拥有自己的力量。

从“力”字提及“点”的聚焦含义,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想法:点,有聚焦的意义,那么“圈”也有类似的聚集的意义。当我看到米茶老师在书上划重点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这个想法,后来我划重点,我也会以圈的方式来划,我认为确实会比划线更聚焦,更能让我留意到重点。因为圈是集中的,线是延散的。这就是一个由文字引发的生活小小启迪。

当我们透过文字,以隐喻看待文字的时候,也会看到更多的哲思,其中有一些反义的文字,在隐喻之中,会看到很多哲思视角的人生启迪,在之前的文章《喧嚣的世界,我们的重要何以而来》中,我有过对“轻”与“重”作过描述,可以一起看看。

现在对于我们中国的文字,真的深感震撼,“博大精深”在我的心里已经不足以描述它的神性。

当文字为我们所用时,如果只是以一种工具的视角去默然于它,仅仅只是作为表达,那么,文字当中的神性哲思和人生启迪,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见字时,其实也是在见自己。殊不知,在每一个文字的听说读写之中,每一种感官的邂逅之中,每一个音形义,都有关于我们自己的丰富的感受,无限的想象,与微妙的哲思。

见字时,当我能看见文字的更多,也看见了自己的更多。“见字如见己”,对米茶老师的话,深有体会。而现在,见字时,也看见人生。

对于文字,越多越多的接触,就有越多越多的靠近,越多越多的敏感性。直到,当我默念一个词语时,我有了新的思考角度,会意到和自己有关的人生指引······

写到这里,为身为中国人感到难以言语的自豪。私以为,汉字,这是世界上最特别,最神奇的文字。喜而幸。

相关文章推荐:

喧嚣的世界中,你的<em>重</em><em>要</em>何以而来?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