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 周六 正月十六
2021-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梦解魏
今早上我从家里出来,爸爸说你把石榴拿着吧。他种了石榴树,每年都结果,石榴个头挺大的。我说不拿了,我牙不好,吃不了酸的。
他又说,你把鸡蛋拿着吧。我说不拿。你自己吃吧,他说他不吃鸡蛋。我说为什么不吃,他就没话说了。
这种对话以前出现过很多次。
从言语表达层面,爸爸让我带着东西出门,这是照顾我。从情感层面,他这样把我的出门,搞得特别有仪式感,唤起了我小时候上学离开家的那种伤感。从身体行为层面,他只是不停的重复,光动嘴,等待着我的口头拒绝。
我现在觉得头疼。
我的爸爸,奶奶,都是害怕分离的人。我外出上学,打工,出门的时候都被他们搞得特别伤感。现在不是战争年代,我出门是为了求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不是上战场。
他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很多事情,生离死别。尤其是我的奶奶,她们那个年代是兵荒马乱的。我奶奶的生活圈就是周围几十里地,直到八十多岁才因为生病去过市区的医院。在她的眼里,离开村子,就相当于是生离死别了。写到这里我觉得右边太阳穴更疼了。
我认为爸爸问的这几个问题就是在给我催眠,唤醒我小时候离开家的感觉。这是他的习惯操作。当然他并没有觉察自己在做什么,这只是一种习惯。潜意识层面他传递的信息,是离别的伤心。但是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就是回市区,又不是出国,又不是去打仗。他这样的举动,隐藏的情感信息有些过重了。我要配合他一起哭一下,掉眼泪吗?我已经哭得太多了。
我们的长辈总是无意识的重复某些习惯,触动某种情绪感受。这种事情,就像是复印文件,把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创伤体验复制给孩子,在孩子的内心刻下情感烙印。同时也留下了情感的触发开关。有必要的时候,几句话,一个眼神,就可以让孩子难受好几天。这就是家族创伤代际传递的动力过程,家长有掌控孩子喜怒哀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