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8)
2022-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谷煮茶

知了猴爬上树枝褪去外衣变成蝉,就振翅高鸣。蝉鸣声声,炎夏日长。
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黑暗的泥土中,一朝出土褪变,就昂扬高亢起来。它们的歌喉似乎单调而乏味,只是简单拖沓的长音此起彼伏。
蝉声年年有,可恨声难懂。唐有“咏蝉三绝”,因诗人境遇不同,“解蝉”程度不一。
其一:虞世南《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出身名门,又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自是一流人物,诗歌气度非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自信自豪“流响疏桐”,这样的蝉是何等雍容华贵,声震四野呢!
其二: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陷于牛李党争,当时是一“薄宦”小官,还得到处迁徙辗转,漂泊不断,内心深处没有安定之感,遂生归隐之意。诗里无奈徒劳之情,虽声嘶力竭鸣不平,奈何“一树碧无情”!
其三: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自小天才,六岁时“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天才聪明,世事洞明,不想因言下狱。此“蝉”为狱中之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颇多沉闷忧愁。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斯言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