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19-20讲 笔记7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进化六个阶段”分别是:互动、检测、数据、对话、小组、差异,教师停留在每一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有赖于其对信息化教学方法论理解的深浅。
1、互动:信息技术的即时特性,带来了课堂上互动性提高的效果,表现在教学行为上主要是抢答、挑人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抢答主要用来活跃课堂气氛,一般来说,一节课中不宜采用多次抢答,根据需要安排一两次即可。挑人有随机挑人、选项挑人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2、检测:经由信息技术调动学习热情之后,下一步教师完成一段教学后,运用反馈器等系统,通过几道选择题来了解全班学生对这段教学的理解情况,也就是完成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时获取的测验成绩,教师可以决定重新教学前面的内容,还是开始新教材的教学。检测题目的设置有技巧,一般学生的正确率为30%-70%的题目是比较理想的,不宜太难或太简单。有的教师误以为反馈器仅仅只是拿来做测验题的,他们看到反馈器的第一印象就是拿它来做测验,因为反馈器上的数字或字母键天生是和选择题搭配在一起的。的确,反馈器从早期的有线抢答器,到后来的无线遥控器,都是用来让用户回答多选项的选择题的。但随着同侪教学法融合学生按钮和口语交流,反馈器大大拓展了课堂应用场景,成为教师“看见”学生按钮背后思考的重要工具。
3、数据:教师提问之后,教学系统可以实时接收所有学生的反馈,反馈的数据则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处理,例如列出所有学生的答案、绘制统计图、依学生回答的选项列出答题清单等。在这个阶段,老师会在每一次取得数据决定教学策略、观察策略实施后的学生反应等一连串过程中,慢慢提高对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对话:对话是一种互教互学的形式,学生从自身的想法出发,所有参与对话的人倾听他人说法,再和自己的想法相互对照,以产生思维碰撞,进而修正或巩固自己的想法。
5、小组:小组活动是教师经常采取的策略,它使教师能将教学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小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互帮互学和共同协作的习惯。
6、差异:高阶的信息化教学能帮助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在差异化教学下,最高等级是个性化学习,每一名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合适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运用电子书包所要打造的课堂。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刻意练习”的五个要素,分别是找位好导师、走出舒适区、专注和投入的练习、即时反馈,以及最重要的创建心理表征。要成为一名数字时代的好教师,就要不断地“刻意练习”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无痕地进行融合,使信息技术融合课达到训练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方法及培养社会互动习惯的目标,展现以生为本的新型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