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论语别裁》读书笔记01

2020-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玲姐说说

一、《学而》篇  笔记01

《学而》包含了当年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和宗旨以及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在“时”和“习”。随时随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学问不等同于读书。学问在儒家思想里,不是文学。写得好文章,是这个人文学好。知识渊博也仅仅是这个人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尽管不识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好,这就是学问。

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做一个好人。


真人和假人

关于做人,有人引用《庄子》这本书的内容,把有道的人叫真人。

过去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家了的人。

假人也是人,没有达到做人这个道德的最好标准,没有发挥做人的最高成就。

道家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

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来的,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人的修养不是从书上念出来的。

“观过而知仁”,看到别人犯错。自己反省。随时随地有思考,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反省。这就是学问。开始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就会因“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寂寞的享受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也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

“有朋自远方来”的“远”,不单指距离遥远,远道而来,是指难得。表达知己难得的意思。

谁来了解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说,不被人理解,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换作现代流行的话说:怀才如怀孕,时间长了,自然看得出来。从古至今,那些所谓的“怀才不遇”的案例,并非真正的怀才不遇,要么自己没有真正的才能,要么自己的才能发挥错了地方。何来怀才不遇?如今这个求贤若渴的相对公平竞争的社会更是如此。

关于“不亦乐乎”,引用明代陈媚公的话作参考。

“如何是独乐乐?”

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

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

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爱与罪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句表达的核心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意思是,在家能孝顺父母,团结手足的人的而在社会上不遵纪守法为非作歹的人,几乎不存在。

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马羊看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谁能忘情

有人反对温情主义,因为他们不相信人世间的这种感情力量。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很大。所以有由“友道”形成这套结合,名为“特殊社会”,就是帮会。

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

“君子务本”。

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在于内心的修养。

所以,“本立而道生”。

学问的根本,在培养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一面,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

何为仁?“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