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论语》学习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4.24-25:主忠信言讷行敏,依良知德表仁里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14人  善氏

「里仁篇第四」24-25 

【原文】

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24孔子说:“君子发言要慎重,行事要勤勉。” 

25孔子说:“仁德不会孤独,必有天理相伴。”

【注释】 

“讷”,会意字,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说文》释为“言难也”。这里意同“慎重”。通常是将“讷”解作“迟钝”,颇含贬义,今不从。

“敏”,意为“勤勉”,如《礼记·中庸》中的“人道敏政”。通常将“敏”解作“敏捷、快速”,今不从。

“孤”,独也。

“邻”,近也,亲也,连也。“邻”字暗扣本篇篇首“里仁为美”的宗旨,故引申为“仁心、良知、天良、天理”。

【评析】

宋儒谢良佐说:“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因此,讷言敏行并不难理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欲”字易被忽视。这个“欲”字,充分表达了“讷于言”和“敏于行”乃是君子的自我要求。

君子“欲讷于言”,是宗于孔子主张的“信”,与“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同理;而君子欲“敏于行”,则是宗于与孔子主张的“忠”,与“敬事”同理。故本章也是对孔子“主忠信”的一种诠释。

通常将“讷”解释为“语言迟钝”,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孔子想让人作笨嘴拙腮、不善沟通表达的书呆子。事实上,孔子对于弟子们的言语能力是相当重视的。这由孔子将门下弟子列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便可见一斑。

语言文字是传法、弘道的工具,所谓“文以载道”。若言语能力不足,势必有碍弘法利生。因此,“讷于言”和“辩才无碍”对于君子而言,“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该讷言就讷言,该利口就利口。

也就是说,所谓“讷于言”,并不是少言、不言,更不是不敢言。而是负责任、有根据地发言;不说假话、大话、空话。我们在《善读「论语」2.17》中曾举过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反复谏阻三门峡建坝和三峡建坝的例子,就是君子对于“讷于言”所应有的态度。

通常将“敏”解作“敏捷”,取其迅速快捷之意,这种解释未免有失偏颇。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以快捷为好。一味求快,则难免草率。比如,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就对紧接着发生的死亡人数以千万计的大饥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发展的一味求快,则导致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这些都是极为惨痛深刻的历史教训。

事实上,“敏”应当解作“勤勉”,是对“忠”的另一种表达。做事勤勉,既不是求快,也不是怠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很显然,勤勉于事,方是“敬事”的态度。

乱世之中,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为德未必有邻。如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德岂不孤欤?

在《论语》“八佾篇”第24章中,仪封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这就是在说:夫子“德不孤”。仪封人接着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就是在说:夫子行道,合于天理,是以“天理”为邻也。

天理即仁心,本人所固有。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仁德皆以仁心为本,是德表仁里。故“德不孤,必有邻”。其邻,即天理、仁心也。

是以夫子著书立说,有教无类。三千弟子,后世学人,皆以“天理”为邻。故不论世道治乱,君子之行善德也,皆非因有外力奥援,而实由心存天理良知也。

是故《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

是故《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