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这条路成长励志

高效能人士成功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2018-04-03  本文已影响205人  fanzhh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

依赖、独立与互赖

史蒂芬·柯维的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浓缩在“成熟模式图”里(如上)。“成熟模式图”即指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现实中,许多人(或者应该说大部分人)虽然生理上已经成人,心理上却始终长不大。生理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

智力和情感上的独立说起来容易,想想我们日常的观点有多少来自别人的灌输与影响,多少来自自己思考之后的结论,再想想我们的情绪多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左右,就知道做起来多么难。

成熟模式图中,由开始的依赖(心理的不成熟),到独立(智力和情感的独立),再到最后的互赖(独立的人相互合作,实现1+1>2)。只有独立的人才能选择互赖,尚未摆脱依赖性的人则无此条件,因为他们无论在品德还是在自我把握方面都尚有差距。

不能独立的父母,培养不出来独立的子女。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教育,表现在权威式与纵容式管教两个极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失败是因为目的不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打个比喻,你想让一只鹅下的蛋又多又大,是应该善待鹅,还是杀掉鹅尽快拿到肚子里的蛋?失败的子女教育往往来自偏重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依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而这些在若干年后对他们面临重大抉择和实现重要目标的作用非同寻常。

独立期

习惯一:积极主动

去年读了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维克多·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当时读的是电子版,上个月刚买了纸质的,放在床头,准备时时翻阅。弗兰克几乎所有亲人都死于集中营,他身处囚室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能超越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和能力。

是的,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什么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责任感(Responsible),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

你有没有因为坏天气或堵车或老板的一个脸色影响心情?积极主动的人不会。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后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消极被动的人则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圣雄甘地说:“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与无法控制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这本书“个人领域的成功”中讨论到的习惯一(积极主动)、二(以终为始)、三(要事第一)即属于这一类。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这在书中“公众领域的成功”的习惯四(双赢思维)、五(知彼解己)、六(统合综效)中有论述。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控制。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

承诺与守诺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和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知识、技巧和意愿都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的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

习惯二:以终为始

我们常说,如果去殡仪馆看看,就明白什么名利都是浮云,生命最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苟活,那和动物也没什么大区别。作者更进一步,提出如果在殡仪馆开追悼会,你希望来悼念你的亲人、同事、朋友如何评价你?经过这次心灵之旅,事实上你已经短暂触及了你内心深处的某些基本价值观。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过程中误入岐途,白费功夫。也许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正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

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现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的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领导与管理的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不同与管理。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创造。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和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和华伦·贝尼斯的话来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积极处世的基础,想象力和良知则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发扬积极精神,施行自我领导。

想象力能让我们在心里演练那些尚未释放的潜能;良知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或原则,发挥自己独特的才智,选择合适的贡献方式,确定自己的指导方针以便将上述能力付诸实践;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的结合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及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个人使命宣言是个人宪法。对于个人来说,基于正确原则的个人使命宣言也是评价一切的标准,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只要心中秉持着恒久不变的真理,就能屹立于动荡的环境中。因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本性、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的不变信念。

影响圈的核心区

要在核心区确立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思维定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的原则;利用良知作为罗盘来审视我们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贡献手段;利用想象力制定我们所渴求的人生目标,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的,搜罗使命宣言的素材。

核心区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安全感”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

我们不应以父母、配偶、子女、敌人、工作、金钱、名利、享乐、宗教、自我为中心活着,而应以原则为中心。原则是深刻的、实在的、经典的真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它们准确无误,始终如一,完美无暇,强而有力,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我们对正确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受限于我们对自己和世界本质的了解,也受到时下流行的与原则相背离的哲学和理论的影响。

如果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反映事物的真实历史和现状。正确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途径,能够基于正确的资料做出更有意义、更易执行的决策。

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情绪或其他因素的干扰,纵观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其他相关因素以及不同决定的可能后果,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其他生活为中心的人可能和以原则为中心做出同样的选择,但后者的选择有以下特征:

基于角色的使命宣言

撰写使命宣言时,不妨分开不同的角色领域,一一订立目标。在事业上,肯能扮演业务员、管理人员、开发人员的角色。生活中,或许是妻子、母亲、丈夫、邻居、朋友。每种角色都有不同的期待与价值标准。

习惯三:要事第一

独立意志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除了自我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之外,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须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独立意志。独立意志指的是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物,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上,以期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不论大学生、生产线上的工人、家庭主妇,抑或企业负责人,只要能确定自己的第二类事务,而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在时间管理领域称之为帕雷托原则——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六标准

以第二类事务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迫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让第二类事务成为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六个标准: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优点

第四代自我管理的方法比之前的三代管理方法都要先进,这种先进性体现在以下五个重要的方面。

公众领域

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公众领域的成功。这是依赖—>独立—>互赖转化之后的结果。当然群体的互赖要以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只有真正独立的人才能够做到有效的相互依赖。

情感账户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不像银行账户,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会降低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

以下是六种情感账户的投资方式: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六个交往模式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 “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双赢品德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双赢关系

和赢/输模式的人打交道是对双赢的最大挑战。你要以影响圈为核心,通过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来进行感情投资。这样你们的交往得以维持,你有更多机会聆听和了解对方,同时更勇于表达自己,你的潜力和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你的努力最终让对方相信你希望实现真正的双赢。当然,拒绝双赢的也尚有人在,这时请记住,好聚好散也是一种选择,或则也可以选择双赢的较低形式——妥协。

双赢协议

在双赢协议中,对五个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双赢体系

双赢必须有体系支撑,包括培训、规划、交流、预算、信息、薪酬等,所有体系都要建立在双赢原则的基础上。

双赢过程

书中建议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习惯五:知彼解己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移情聆听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大部分人在聆听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对于聆听来说,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明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自明。回应型聆听技巧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四种自传式回应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地。

沟通三层次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信任度,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为情况恶化做打算。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但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这意味着1+1只等于1.5,双方有得有失。

统合综效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信任度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没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

自我提升和完善

习惯七:不断更新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改变他人

我们可以选择清晰而真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形象,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成为讲原则、懂判断、独立自主、有价值的个体。知足心态让我们意识到,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并不会贬低我们自己,反而会使我们更强大,因为它增加了我们与其他积极主动者有效交往的机会。

歌德说:“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更新中的统合综效

书中的七个习惯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运用效果最佳,因为每个习惯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身体层面的自我更新等同于强化个人愿景(习惯一)。它帮助我们增强积极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不需要被动地承受他人的行为后果,这也许是锻炼身体的最大好处。

精神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领导(习惯二)。它帮助我们更好地按照想象和良知行事,确定核心的正确原则,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使命,以及坚持正确原则并利用个人的资源优势。

智力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管理(习惯三)。它帮助你在做计划的时候确定属于第二类事务的重要活动,优先安排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的目标与活动,然后围绕这些组织并开展活动。

螺旋式上升

要想在自我提升和完善过程中实现稳定而卓越的进步,必须靠良知的指引。良知是一种天赋,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背离了正确的原则,然后引导我们向这些原则靠拢。

哈马舍尔德说过:“把玩内心兽性的人,早晚会变成真正的野兽;整天弄虚作假的人,终将失去获得真理的权利;暴虐成性的人,头脑的判断力会日益减退。如果真的要保持花园整洁,就不能让杂草有立足之地。”

要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如果以为做到一项就已足够,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