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小小钢用力学习读书让生活美好

懂得多,就是有卵用

2017-07-08  本文已影响19人  王平钢

目录:

1、不是懂得多,而是想太多

2、懂得多是个技术活

3、懂得多太有卵用了


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里面,苏米说了一句话,后来传播得很广,就是那句众所周知的,“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说的很文艺,也很正确,但是后来被改编了,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什么呢?“懂那么多道理,有什么卵用”、“懂那么多道理,没什么卵用”。

而且朋友圈里,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经典、到处喧哗,但是严格的说,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我们今天就要来聊一个话题——懂得多很有卵用。


1、不是懂得多,而是想太多


很多人之所以要把这句话奉为经典、广泛传颂,其实主要是太契合当今世界,大多数碌碌无为的人的处境了:他们感觉自己貌比潘安,却人人睁而眼瞎;才华横溢,却总是壮志难酬;学富五车,却似乎无人欣赏。

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不管正确与否,总之,他们都喜欢说那一句经典名言:“懂得多没什么卵用”,希望以此告诉这个世界,我懂很多,只是时不我与罢了。

然而事实上,其实大多数人不是懂得多,而是想太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很多人并没有懂太多,而是水平太菜了

一方面,坐井观天,知识有限,另一方面,某天恰好一不小心看到了几篇好文章、遇到几个牛人而已,于是他们便错误的以为自己获得了世界上至高无上的葵花宝典。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早期的罗玉凤,一个乡村老师,一个口口声声说王思聪配不上她、奥巴马还凑合的人,她说自己,从小就饱读诗书,长大后呢,现在在读的都是一些社会人文类的经典著作,比如像《知音》,比如说像《故事会》,她说我唱歌也很好听,我人也很漂亮,只是中国人根本不懂我,但是我不管,自古到今,伟大的人物都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

后来她就跑去美国定居了,思想成熟起来之后,她才真诚的说,那时候的自己确实挺幼稚的,为了出名,做了很多可笑的事。

虽说她的例子有点极端,但是以她为镜,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都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都以为自己懂太多,其实哪有。

比如说在罗尔夫·多贝里的书《清醒思考的艺术》里面,就提到一个“过度自信效应”,说人们总是会系统的高估自己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也是这本书里写的:说在一个广场上,每天早上都有一个男子在那里,挥舞他的帽子,有一天,警察终于忍不住了,跑过去问他说:

先生你在干什么呢,

他说:我在驱赶狼群,

警察说:可是这里没有狼群啊,

然后那个男子就说:哦,这正是因为我每天驱赶的缘故啊。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了,反正就那个意思,当我们知道的很少的时候,任何一篇小文章,任何一本小书可能都会对我们原有的知识构成巨大冲击,于是我们会错误的觉得,突然懂了好多东西,但是这样的好多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那就是“原来的自己懂得太少”。

其次,第二点,不是懂得多,而是看的多

包括我在内,每天都会读很多碎片文章,看得多,就以为自己懂了,但是这样的懂,是很有限的。

在肯·布兰佳的书《知道做到》里面,他提出一个非常真实的现象,那就是人的大脑,大脑喜欢去不断的接收新的事物,接收“知识”,这个知识是大了引号的,去所谓的“学习”,学习那些新的知识,因为人的大脑特别喜欢那种学到新东西的感觉,但是相反,人特别讨厌应用知识去实践的感觉,而且特别不喜欢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受挫,那种感觉很受不了。

但是呢,看得多和懂得多之间是有巨大的鸿沟的,比如说芭芭拉·奥克利的书《学习之道》中,就用大脑的两个思维模式来说明真正的学习是什么样的。

在这本书里,他将大脑的思维模式分为两个,一个是专注模式,一个是发散模式。顾名思义,专注模式就是专注学习的、耗费能量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模式就是走马观花式的、随便看看式的,感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人的学习是需要要调用这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的,这样的学习是需要很多知识的结合、很多刻意的练习、不断的实践才能达成的。

然而很不幸,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没法达成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的,大部分人都是用发散模式浑浑噩噩过一生,看了很多道理,依旧没卵用。

这和人的基因特别有关,人的基因里面习惯了发散模式的思维,欠缺专注力,欠缺深入挖掘的能力。

比如说像鸟儿啄食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他会一边啄食,一边抬起头来到处看,动物也是一样的,据说,这是由于在进化的过程中,动物需要时刻警惕周围的环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发散的思维方式,并遗传在基因里,世代相传。

比如说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科学家发现男女交配的过程中,女性特别容易分心,正在嘿咻嘿咻时,突然就会想起:

哎,我锅炉里的水应该开了,我得去看看;

今晚上我的门好像没锁,要不上面的大哥去锁一下;

楼下大妈又在说什么呢?我听听;

等等等等,据说这也是进化导致的。一方面是采集文明的余孽,一方面是环境导致的。怎么理解呢?

古代,女性代表的是一种采集文明,男性代表的是一种狩猎文明,采集的过程中,她要不断观察周围哪棵树上的果子好,在哪里,哪里又发生什么事,被谁采走了等等,而且一大群妇女出去采集,通常边走边说话边聊天,他同时要做很多事情,长期下来就培养了女性发散的能力;而男性则不同,他要打猎,他要一个人悄悄的潜伏在那个地方,不说话甚至不动,蹲几个小时,所以很多时候更加专注、更加呆滞、更加笨拙。

另一方面也有科学家说,在交配的过程中,通常女性是在下面,男性是在上面,所以女性的目光的范围就要比男性广,所以她要承担起观察危机的责任,所以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一个分心的发散的思维方式,这里就不深入聊了,不管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总之,目的就是要说明,人们的思维是很容易发散的,这是我们的基因里面长期进化而来的习惯。

这就是第二点,人们可能是发散式的,想了很多,但是并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这样的发散式的想,并不能给自己的人生添加多少益处。

第三点就是很多人在反复喝鸡汤,并没有成长

很多人看了很多材料,大部分是走马观花的,并没有深入进行思考,走马观花的阅读方法,用肯·布兰佳的说法是“缺少跟进”,一旦不跟进的话,可能今天你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了很多知识,但是一到明天之后,可能又恢复了老习惯,根据我们上一次讲的“强化理论”,说白了,其实就是这个事情没有被强化嘛。

2、懂得多是个技术活


所以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懂得多,而是想太多,真正要懂得多,并不容易,懂得多,那可是一个技术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你要懂得多,至少你要吸收很多知识吧,至少你要去刻意练习吧,要去实践吧,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型吧,要有自己的工具箱吧等等,要有很多很多方面的知识的结合、资源的整合,才能懂得多。

所以懂得多,一定是个技术活。我们拿刚才说的这三点具体谈一下。

第一点先来看一下,懂得多的前提,广泛吸收知识

为什么一定要吸收知识呢?这里我还要再次说一遍,我的大学老师王彦斌老师给我说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人做成某项事情的能力,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知识智能、专业技能,和潜在能力,排在榜首的就是知识智能,你要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够去应用,去创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你让一个孩子去设计飞机、大炮那肯定不现实。

比如新东方的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他也是农村出来的,为什么要比罗玉凤厉害一些呢?其中知识多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那部电影《中国合伙人》讲的是真的的话,俞敏洪在大学期间看了800本书。

四年800本,平均一年200本,我相信这样的数字是可信的,最近我也在读俞老的微信公众号“老俞闲话”中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都是他写的,每一篇文章真的都是张口就来、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严密、讲述严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的经典文案肯定有丰富的知识在背后支撑。

而关于知识的学习,这里要提到另外一本书,田志刚老师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其中就谈到要怎么进行知识的搜索和学习、要怎么让自己真真正正的学到东西、怎么样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应用起来等等。

这里不多说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改天可以单独拿出来讲,总之结论就是,一定要广泛吸收知识,像查理·芒格一样,做一只行走的书柜,一言不合就跨学科攻击。

其次,第二点是刻意练习

懂得多,既然是一个技术活,那肯定是要靠艰苦磨练的。所以第二点就是刻意练习,这个点我们的节目,基本每一期都在重复,这里不再多说,只是简单举个例子。

比如说你要怎么读一本书呢,关于这方面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名字就叫《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艾提莫·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他们就把读书给科学化、体系化、技术化了,告诉我们,要进行自我发现式的学习、要进行科学的阅读、要怎么读目录、怎么读大纲、怎么读前言、怎么读内容,怎么总结结尾等等。当你用这样的方式,不断的训练、打磨自己的技术之后,我们读书的效率肯定会高很多。

所以呢,要想懂得多,肯定要打磨我们的技术,要刻意练习,要在大脑之中形成记忆的组块,什么是记忆组块呢?今天略过不讲,只要记住要刻意练习这几个字就是了。

第三点是,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比如我们很早的时候就提到过王琳老师的一本书叫《结构性思维》,告诉我们要形成有结构的思维、有逻辑的思维,还比如有西村克己的《逻辑思考力》,比如《系统思考》,比如《零秒思考》等等,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秋叶老师的18种思维模型,所有这些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说要形成一个思维的模型结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算懂的多。

3、懂得多太有卵用了


一言以蔽之,结论是什么呢?懂得多是个技术活,不要觉得自己懂得多,其实可能我们压根就什么都不懂。

懂得这两个字就小小的两个字,但是做到真是太难,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我们时常都处于一个懂一小点,大部分东西是无知的状态,而懂得越多肯定会越有用,这里举三个小例子。

第一个例子叫共情

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同事,她叫胖胖,懂得多不是单指知识结构的宏大、方法的多样、能力的出众啊,还包括各个方面,比如懂得他人的难处、懂得他人的不易、懂得关怀别人。我们的这位同事就是一个特别懂得关怀别人、特别懂得别人的难处的人,比如昨天,她本来是休息,她完全可以,也需要安安心心的关了手机,躺在床上休息。

但是她没有,她远程支持着我们的工作、不断给我们点赞,还给我们叫了美味的奶茶,送到我们办公室,还打电话真诚的慰问,这样巨大的共情能力让人由衷佩服,而在生活中她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照顾别人的人。

第二个例子叫效率

我曾经的主管是一个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人,办公技能非常好,领导力强、组织事务特别有方法,所以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他那里就能够被分解、被做完,而且还能做得很漂亮。

这背后就是因为他懂得多:他懂ppt,所以工作汇报难不倒他;他懂excel,所以数据汇总他做得很精通;他懂ai、ps等绘图工具,所以每次设计就不会阻碍事情进度;他懂领导力,所以公司的上下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总之,正因为这样一个主管懂的多,所以基本是公司上下都很高效。

最后一个例子叫溢出

是关于我哥的,我是来自于贫穷人家的人,小时候家里穷,连鞋子都穿不上,裤子上有厚厚的补丁,那时我爸妈有三个孩子,从爷爷奶奶家里净身出户,一无所有,债务累累。

好在我爸是一个很有决心、很能做事情的人,他穷尽一生的方法让我哥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后来我哥终于成了我们那第一个大学生,成了一个比较优秀的男人,当然这不是重点了,重点是他通过自己的学习、刻苦努力,让自己懂得很多东西。

然后他就接我去他所在的城市读高中、他给我讲很多道理、他支持我读大学……

他的人生,像是一只充盈的水杯,他通过自我修炼让这杯水满了出来,这样溢出的水浇灌了我,浇灌了周围的人。

因此,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懂得多很有卵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懂一点,修行之时,不拖人后腿;行走之时、兼济周遭。

-完,首发微信公众号:书虫小小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