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知识管理

在前面一篇文章《你不懂的知识管理》中对知识管理和临界知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定义: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并分析了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底层规律的维度。
临界知识是指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知道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本文将对知识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1、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我们都知道,李叫兽毕业后利用一年的时间跃升为百度的副总裁。可为什么我们每天学习,但是学习层次上不去呢?这让我想起了李叫兽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第一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第三步、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现在想一想,每次学习新知识后,你又是怎么做的?你是只有看到这些知识才能想到它们,还是遇到问题时这些知识就主动跳出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知道的,其实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关注的重点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这样遇到每个问题都需要学习新知识才能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了,并且要进行底层规律维度进行管理。即需要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就是提升我们的认知效率。只有持续这样做,才能让你的认知快速迭代,形成复利效应,迅速地与别人拉开差距。
2、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在以前信息传播比较慢的时代,往往通过追求知识的数量和知识获取速度,就能获得认知优势。如今,随着网络互联网的普及,大家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最新知识,这时知识的深度对构建认知优势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对同一个产品和项目,理解的深度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呢?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如何提升认知效率呢?就是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3、需要管理什么知识?
从去年开始,“斜杠青年”这个词变得火起来,大家都追求“斜杠”身份。但是成甲老师强调,如果多元的经历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深度,从长期来看,那也是无效的。那样你更多的只是经历了一下而已,表面上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在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你只有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提升认知深度,不是仅仅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就可以,相反,你要多元跨界。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我们从上学开始就开始接触被贴上标签的各个专业单元,我们的认知也被这些标签框定了自己的可能性,已经习惯了学习就学标签内的知识。如果要想提升认知深度,就必须突破这种传统的专业限制。
成甲老师从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2)专业基础课:专业能力。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需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地层的结构与规律。比如,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每天都处于学习的状态中,每次碰到新问题,都需要重新学习新的解决该问题的能力。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具体应该怎么学临界知识呢?请等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