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2019-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会笔迹分析的亲子教练陈琳

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能够事倍功半,但是我们经常在外面看到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会有以下几误区:

第一种误区,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举个例子,如果妈妈正在打电话,然后孩子不停的在家里奔跑乱叫,此时控制型的父母经常做的就是命令和威胁,你给我停下来,不许再跑了,立刻给我回房间去,否则就没有晚饭吃。

放任型的父母对同样的状态会唉声叹气,无奈摇头,可能会说孩子们又在乱闹,很吵,最后挂掉电话,任噪音持续下去。

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不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但是去这些就是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必须学会的规矩。

所以如果使用情感引导的话,描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理解孩子的状态。

第2种误区,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小时候说到说腰酸,这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说,你这么小,哪里有腰?这些就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例子,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每个人都可能会这样做,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所以父母要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

误区3,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父母说你学习成绩好了,考到多少分给你买什么?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思维方式是直接了当的。把原本是内驱力的事情变成了外部驱动。

所以需要更好的策略,不要将学习和奖励绑定在一起。奖励的东西只是对孩子作为一种爱的传递。

误区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要有事出有因,但是很多父母不太清楚。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们从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但是想问一句,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的孩子感到后悔吗?很多父母会回答:不是,只是想给他们一个教训。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你的老板用严厉的语调教训你,说我叫你用你的那个表格不是word,你个白痴。你会因此而表现的更好吗?还是说会感到羞耻感和不满呢?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那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比如说孩子要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告诉他7:30回来的话还会有甜点吃,时间过了就没有了。那么孩子超过7:30回来,我们就不提供甜点了。如果孩子抱怨,那么父母可以说:我也希望可以给你一些,但是晚餐已经结束了,明天如果还是同样的情况,你还是会因为贪玩而错过你的点心吗?这时候我们对,孩子因为喜欢户外玩耍而错过了甜点,深表同情,但是他的迟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没有甜点,这是他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这个后果不是为了惩罚他,还是让他从此习惯需要遵守约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