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让学习真实的发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改理念。
可现实的课堂教学却往往被老师们大包大揽,还美其名曰:生怕孩子学不会或是不会学而浪费时间,才不得不大讲特讲。这是给孩子的课堂减负,也是在为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松绑。
在前一周的周末,亲眼目睹了全国名师管建刚的课堂,见证了他就用其“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学足了大约28分钟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他所倡导的至少需要留足一节课的70%的时间还给课堂上的学生。而老师却成为了合作者、参与者、引领者的教师角色定位。
课堂上,通过管老师的组织、管理与激励,让师生间的活动变成为积极的读、写、画、说、演的相互转换,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生因走神而出现的大部分学生成为“假学习”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课堂质量低下的原因。
在一个紧张而又有序的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开展有条不紊,评价激励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课堂生成也开始连续不断,精彩不断。这样的课堂让人向往,更是让人陶醉,也让人十分的震撼。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仅仅能够会解题的简单的劳动者,而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多面手”。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新课程方案的修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新一轮课改需要进行探索的。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动手实践,动脑思考。避免不必要的包办代替,甚至是教师满堂灌。
其次,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就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发挥,偏离教学重难点。要能够保障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让那些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儿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
再次,把课堂换给学生。就得让孩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师讲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积极的学习中来,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