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能总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
最近一段时间“减负”又成为火爆话题。
首先引起关注的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对“三点半现象”的答记者问。接下来是杭州市上城区和拱墅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时间进行控制。其中规定,小学生晚9点以后,初中生晚10点以后,对于未完成的作业可以“拒写”,只需家长签字证明即可。还有就是叫停多项竞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华杯赛”)已确定暂缓举办、备受关注的“学而思杯”今年也不再举办,由培训机构主办的多项数学“杯赛”被紧急叫停。再有就是浙江省、黑龙江省、重庆市多地推迟小学上课时间……各种举措,无疑都在为中小学生“减负”发力。
据《厦门日报》3月12日消息:福建有望推迟中小学早上上课时间!省教育厅近日悄悄在其官方网站上征集大家对推迟中小学早上上学改革的意见。官方并未提出要推迟多久上学,不过,这一举动被认为是福建有望推迟中小学上课时间的一个信号。据说有六成家长赞成推迟中小学早上上课时间。
中小学生负担重,“减负”当然是势在必行。当前中小学生减负运动的掀起,有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潮背景。这一运动掀起的表面意义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书包太重、作业太多,从而在根本上打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天才;实质上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拨乱反正、把中小学教育的重点重新摆到少年儿童的天性上来。
但是各地看起来非常热闹的各种改革措施,其实都是一些花哨,实质效果未必真正好,这也正是为什么年年喊“减负”,年年不见真“减负”的根源所在。推迟上课也罢,9点后拒做作业也罢,停止各种竞赛也罢,其实都是在细枝末节上动手术。课程还是那些课程、内容还是那些内容,要学的东西还是那么多。推迟上课了,必然要通过推迟下课把时间找补回来;晚上9点后作业做不完可以拒做,没复习没做完的课业不会自动成为孩子脑中的知识,孩子必然要通过其他的时间其他的方式把知识补回来。
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有区别吗?总量还是那些总量,你减不减,课业负担依然在那里。现在的所谓各种“减负”举措,都是在拆东墙补西壁,不是一种根本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变革。
要想真正“减负”,国家应在教育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要在教育均衡上打攻坚战,要在高考等考试制度上进行改革,要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上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要建立全面公正合理的教育评估制度。
“减负”需要从国家层面来个顶层设计,否则,花样再多的“减负”也是年年“减负”年年“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