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气?唱反调!做个聪明人!这样思考,让大脑更具创造力
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人有好的创意,拍出了有趣的视频,你是否感慨:这些人绝了,这都想得到!
工作的时候,你依规办事,害怕出错。可有同事反其道而行之,拿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你是否内心敲鼓:对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我怎么就不敢突破呢?
连去逛街,看到别人卖“孟婆汤”,场面火爆,你一面拍案叫绝,一面呼喊苍天:这么简单的营销方案,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为什么别人都能想到,可是你不能呢?为什么别人能有金点子,看起来轻松赚大钱,可是你不能呢?为什么别人成功了,可是你还不温不火呢?
看似努力的人,如你、如我。别不承认,平庸的人,只会平庸的思考,思考平庸的人生。
人人都想摆脱平庸,变的更聪明,可是该如何做呢?
机缘巧合,读到了一本《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有幸紧跟布莱恩•格里瑟姆教授的研究步伐,探索大脑的奥秘。
不喝鸡汤,只吃干货。
书的开篇,便给了读者一个忠告:“一无所知的麻烦不大,错误认知的麻烦才大。”
想要变得更聪明,在布莱恩教授看来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改变思考的路径,来开发直觉背后的创造力,从而让大脑不走寻常路。
原来做个聪明人,拥有充满创造力的人生,是靠大脑——思考出来的!
一、摆脱三大束缚,自由的思考,才能自由的创造
固步自封、畏首畏脚、人云亦云,你若是个“应声虫”,如何充满创造力的去思考?
1、对权威“不服气”,你要敢于“唱反调”
在韩国畅销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学校里吃饭,饭堂无法容下所有学生同时进餐。历来的解决方案是:按照学生的学号排序,分出个先后。可是在重男轻女的学校里,男生的学号总是排在女生前面。所以男生先吃,女生后吃。这让吃饭慢的女生很吃亏,因为吃饭是有时间限制的。快到结束进餐的时间了,老师们便一顿猛催,女生们便急急忙忙的硬吞。饭,吃的很痛苦。
可学校的规定就是如此,人人都在忍受,敢怒不敢言。
一天,金智英的同学,柳娜,在课堂上开口了:“不公平!每次都按照学号吃饭,太不公平了!我要请老师重新制定吃饭的顺序。”
柳娜双眼直视老师,条理清晰的述说,竟然说服了老师。头一次有人敢唱反调,挑战校规。周围沉默的学生都惊呆了。她向拥有绝对权力者抗议自认为不当的事情,并取得了成效。
柳娜的超批判性思维,便是布莱恩教授在书中强调的,成为更聪明的人所要具备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养成评估观点的习惯,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只有敢批判、敢质疑、敢唱反调,我们才会去思考那些原本不会考虑的想法和假设。
2、老一套的经验主义,你要敢于怀疑
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天刚生了孩子。我去医院探望,她正在吃饭,长辈给她做的月子餐——满满一大碗,六个水煮蛋。她吃不下了,长辈还在一旁劝她吃。当然,她很痛苦的吃完了。
这是她们老家承袭下来的传统——产妇要多吃鸡蛋下奶。
想来因该是,过去生活条件差,鸡蛋是金贵物,只留给生产了的女人下奶吃。现在条件好了,也没有改变传统,吃的起鸡蛋了,便一顿吃六个。他们竟然没有想过:多吃点儿别的,也能下奶。
这让我想到了以往看过的新闻,也是讲女人坐月子,旧传统讲究捂出汗来,驱寒。暑气炎炎的夏天,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女人,被家人禁止使用空调和电扇,一个人躺在房间里,盖着被子,还戴着月子帽。就这样,大活人,在大热天里,被捂死了!
思维的局限,错误的认知,造成的悲剧,真令人匪夷所思。
翻开近代史,毛主席主持革命运动时,常常强调,要拒绝“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照本宣科,盲目守旧,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布莱恩教授在书中一再强调:当我们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的内容,而是思考的方式。
一旦我们认为某事为确定的事实,所有备选方案的讨论和分析就会结束,创造思考也不能再进行下去。
就如那些错误坐月子的女人,已经铁定了“多吃鸡蛋”和“盖被子捂汗”是正确的,她们便停止了思考,直接照做。她们断了自己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能,即使难受,她们也忍着。因为经验主义,便墨守成规。
3、被“不可靠直觉”束缚,你必须正视自己的“愚蠢”
苏格拉底:智慧始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相传,古南印度有一种很有名的捕猴陷阱。这个捕猴用的陷阱特别简单有效:拿一个椰子,里面挖空,拴在木桩上。椰子上再掏一个小洞,里面放米饭。猴子闻香而来,从小洞口伸手进去抓米饭。最巧妙的设计便是这个洞口的大小,猴子能伸手进去,可是抓住了米饭,握成拳头的手却抽不出来。于是猴子被困住了,人类很容易就可以抓住猴子。
困住猴子的,其实并不是这个陷井,而是猴子自己的思维。出于对获得食物的本能,抓到米饭的猴子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我一定要得到食物,我绝不放弃!”
猴子在这个时候便没有分清楚矛盾的主次关系。在肚子饿的时候,猴子选择冒险寻找食物,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获得充饥的食物。可是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生命安危受到了威胁,这个时候主要矛盾已经转移了:保命要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猴子不懂——可怜的蠢猴子!
对于像猴子那样,受制于“不可靠直觉”的情形,布莱恩教授这样解释:他们依赖于过去的期望模式,采取了在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而没有去分析真实情况,采取其他办法。我们并不擅长看到自己既定思维模式和期望模式之外的东西。
如果有人可以自信的说:“道理我都懂,我才不会像猴子那样蠢呢!”明确的告诉你,所谓“不可靠直觉”便是:认为事后可以弄清楚的事情,事前也可以预测。
这种“不可靠直觉”便是布莱恩教授所说的:错误认知。
正确的认知才能指点人生韩寒在他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因为这世上,遍地都是“事后诸葛亮”。事后讲道理,一套一套。吃瓜看猴子,觉得自己很聪明。
人很容易被“不可靠直觉”操控,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事后能够弄清楚的问题,事前未必就可以预测。”
这也是布莱恩教授给我们的忠告。
二、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反思,让大脑更具创造力
1、出于惰性,我们常常放弃独立思考
为什么哲学家康德总是鼓励人们“要敢于求知,勇于独立思考”?难道我们人什么时候停止过思考吗?
我们确实不会停止思考,但我们很容易被困在既定的思维圈层里,被“脑补”和“不完整的信息”干扰,从而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循环思考。
大脑打破既定的思维圈层,探索新的认知,就好像人要走出习惯了的“舒适圈”环境,面临新的挑战。一旦走出去,就要与“不确定性”共生,对于个体和社会而言,这一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人都有惰性,这就应了哲学家赫胥黎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大半生都在阻止自己思考。”
当人在摆脱了外在的权威与经验主义的桎梏后,就要面临自我意识的审判。在对自我意识的审判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愚蠢,就应当清空大脑,重新构建新的思维格局。而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读布莱恩教授这本书,确实可以对混沌的大脑思维进行梳理。
2、独立思考,做坚强的孤独者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这样描述一位独立思考者: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能够和同行交流,是一种起码的乐趣。陈景润先生一个人在小房子里证数学题时,很需要有些国外的数学期刊可看,还需要有机会和数学界的同仁谈谈。但他没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当然他比没定理可证的人要快活。
分享知识的陈景润陈景润先生要证数学题,可是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时局,他没有办法与外界接触,于是一个人甘于寂寞,做了孤独的思考者。可他最大的收获是:在有定理可证的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思维的乐趣,并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平淡一生,而不是挤破了头要去做天才或伟人。但是我们必须像一个聪明人那样思考,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掌握的知识有一半都在不断过时,犹如昙花一现。
所以布莱恩先生才会耗尽心血,著书立说《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由此专门研究如何思考。
3、反思“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
如何在思考中创造出新的想法呢?
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意味着我们正在加工我们脑子里的想法,并且是主动的加工。
思考,意味着超越你的所知,或者超越你可以用逻辑来呈现的东西,其目的是为了得到新发现。——布莱恩《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因为思考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充沛的求知欲,不停的反思自己的思考,即使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甚至幼稚可笑,我们也不应当畏惧。
苹果当年推出触屏手机的概念时,曾被诺基亚讥笑过:“不可能,触屏手机需要两只手同时操作,人们不会接受的,那样太不方便了!传统的按键,可以单手自如操作,更加便捷!”
然而事实证明,新的大胆猜测,挑战人们既定的使用习惯,没有什么不好。诺基亚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人们的手机屏幕却越来越大。
追新猎奇,敢于猜想。创造出新的思维,再用新的思维创造出新的世界。
结语:
不要总是拍着大腿感慨:为何别人想到了,而我没有想到?为何别人做到了,而我没有做到?
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时代,失败和平庸有着同一个原因:不会思考,没有独立的思维。
请允许我再次引用王小波的结论: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布莱恩教授在其著作中这样鼓励我们:错误认知并非因为愚蠢或无知,而是被脑补和不完整的信息束缚住了思维。我们并不天生就擅长思考,但面对越来越不可控的未来,我们终身都需要深化思考,因为思维的深度,决定了未来的高度。
读书吧,我们理应成为更聪明的自己,为人生创造无限的可能。
思考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