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狱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家》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一本,边读边反复咀嚼,我内心首先是惊呼到:“这是个家还是座监狱!”但读后细细反刍,感受却有了变化。
《家》写的是“五四”运动后成都地区的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描绘于1920年冬至1921年秋几个月,向读者展示封建专制下对人精神的迫害;家庭温情下的勾心斗角;新思潮影响下一代青年对封建家庭的反击出逃;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实在是精彩纷呈。
觉新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由于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怯顺从的性格。他是又值得同情又可恨的,他和瑞钰在一起,却只是瑞钰对他的一厢情愿和门当户对,他心里却一直放不下梅,他没有和梅在一起,却只因为姨太太们牌桌上闹了矛盾,为了顺从家人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是真正爱的瑞钰。瑞钰对他却真的是很好,时时关心着梅,为自己和觉新结婚而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后悔,到了最后瑞钰却顺从老太爷死后留下的姨太太的迷信说法,到郊外生产,最后生下二儿子后便死去。觉新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抗争,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自觉不自觉地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妥协屈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他是可悲的,在封建礼教家庭之下,他所有的未来前程和希望都一点点葬送掉,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剩下。另一方面,我却又认为,他三番屡次地劝弟妹听从家里的意见是可恨而可怜的,他自己逃不出去了,把自己越葬越深,却要别人来和他一起陪葬,他自己一无所有,却要阻止别人寻找自己的幸福;但是,家中的特殊地位,也的确需要他极力维系封建礼教的一切,为了保全封建家族的势力,重振威风,他想到的办法却也只有这样。
二少爷觉民的结局在我看来是最美好的,为了自己喜欢已久的琴表妹,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家出走威胁家人取消家里安排的亲事,和琴一起积极斗争,最后取得了幸福。但是,就像我妈妈所说的那样,要不是琴表妹家境地位与觉民相当,家里又怎么可能会妥协呢?就像觉慧一样,他爱上鸣凤,在那时绝不可能会在一起的,那样家庭和社会背景之下,再怎么衰败的封建势力也是强大的,再怎么新生的新思想也是脆弱易碎的。这就是旧社会“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的思想,虽然它有一定的封建性,但是也确实有它存在的价值,很多情况下,这个结论在现在还是很对的。在这样的美好结局之下,我们仍然要看到其最真实的一面和最现实的原因,而非像看那些不现实的肥皂剧一样。
三弟觉慧是接受了新思想并将其实现于自身的先进分子。但我觉得他觉醒绝非只是接受思想教育导致的,鸣凤的死,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些原因聚集起来便构成了他最后与家族决裂逃出大家族的导火线。起初,他面对鸣凤要送去给高老太爷当姨太太是很愤懑的,因为他喜欢鸣凤,但也只是喜欢,后来他自己也打算要劝服鸣凤接受这一切,他是懦弱的。另一方面来讲,即使鸣凤不被送出去,他们在一起的几率也几乎为零。最后鸣凤投湖了,这刚烈的女子最后关头下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清白,而不是苟且过日子。鸣凤死后,婉儿就是下一个要送去的人,在封建家族长辈眼里,丫头不是人,只是送人玩乐的物品而已。一个死了,另一个还是要继续的。觉慧逃出去后,开放性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结合当时的背景,我私自认为,在那样封建迷信仍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觉慧打破传统观念逃出去,生活也确实有一定困难,但最后不管怎么说,他还是逃出去了。我其实很佩服他敢于打破存在了这么久的封建思想,不安逸于现有的生活,去一片未知的世界探索。就像妈妈所说,又有几个人想甚至敢去打破现状呢,即使有,也难得撑到最后,见到属于自己的曙光,中途会有许多人迷失方向,失去以前所有的,也看不清未来,所以是鲜少有人敢于尝试并坚持到底,取得最后胜利的。
这是一个家,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复杂的关系,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这就是一个小型封建社会,在先进分子看来,这个家,就是狱,是监狱,也同样是地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