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书中的事例-92-W2
我看书很慢,《红楼梦》看了整个初中,非要把里面的诗文全部抄下来才算满足。现在依然如此,凡是书中遇到的概念、人物、事件,几乎都要追究到没兴趣了才能继续阅读下去。
《精进》谈新的思维框架时用美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罗伯特朗辞去NASA物理学家的工作,投身自幼热爱的折纸艺术而成为顶级折纸大师的事例来阐述“能力嫁接”,又用《我想看到的世界》的作者珍妮苏克从梦想成为芭蕾舞者到获得文学博士以至法学博士,进而成为哈佛历史上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的经历来佐证“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读完这两个部分,我搜来罗伯特朗的折纸作品,又看了他在TED的演讲《现代折纸艺术》,被这种数学思维来创造艺术语言惊呆了。他可以用一张纸折出条有400个鳞片的鱼,以及蜘蛛、螳螂、蜻蜓一切你能想到的东西。进一步,依据数学规则,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软件来计算并获得折纸过程的一系列折痕,从而精确地折出你想得到的东西。
而这种我们凡人看到的惊奇却并非结果。折纸艺术反过来应用于科学也很有趣。安全气囊、心脏支架、乃至天体望远镜全都依靠了传统或者现代的折纸艺术来降低运输或储藏过程中的体积过大的问题。演讲的最后一句,也许有一天,折纸艺术会救了你一命。哈!
同样,我又去翻了翻珍妮苏克的传记,在她充满细节的描述里感受她对阅读的痴迷。如此一来,几十页的书读起来像上了一堂大课。
论效率是低了点,但我却很受用。一是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扩展阅读,并且以此方法可以无限延伸;二是加深对论述的理解。理论记起来不易,但是八卦却最容易活学活用。罗伯特依托物理数学从航空航天跨越到折纸艺术,我理解为“同源”的跨界。现代学科的边界本就越来越模糊,给所谓的“能力嫁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科学不再冷漠,艺术也不再单纯的形而上,各学科间的融合反而催生出更多的奇思妙想和理论创新。深入事例来对照书中的理论,可以发现,在满足爱好和工作的调和之外,能力迁移也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赋予社会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一己之好,有可能带来阅读障碍,也还是有益处的。
一本书,万千人有万千读法,本就不拘一格,适合自己就好吧。
2017,跟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