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我的大学(下)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红色的Ricky

信息管理1501

在大四的下学期,我在QQ邮箱实习。同组里也有一个来自我们学院的实习生。有一次我们偶尔闲聊的时候,聊到四年来的学习生活。他感慨了一句:“我觉得你们信管很厉害,好像我认识的几个你们班的人都到腾讯实习。”我愣了一下,我也就知道一个而已,你的消息居然比我还灵通?不过我们班的确好些人去了腾讯、阿里、网易、OPPO等大公司实习,入职中行、工行这些大银行。还有人过了选调生选拔,有人拿了保研资格,以及不少人申请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相对而言,说我们班很厉害,我觉得完全说得过去。我们的新年晚会、英剧大赛都获得了学院第一名,三下乡优秀队伍是我们,优秀团支部、优秀班级也是我们。嗯,我们班一直很厉害,从大一开始就很厉害。我不否认可能主观情感令我忽视了其他事实,但我还是有点小骄傲,因为我是信管班的一份子。

班导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信管班的成功,就是有两位优秀的班导(正式学名:朋辈导师)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我们的两位班导,一男一女,男班导的被我们成为粑粑,女班导被我们称为的麻麻。在4年前,就是我们刚被录取,还没有找到组织的时候,就是粑粑和麻麻帮我们组建了第一个QQ群,第一个微信群,帮我们组建起各个宿舍的群。话说当年粑粑找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原因是我当时还没开通微信,而粑粑则一直在用手机号码搜索我的微信账号。后来他是在我们新生自行加入的学院新生QQ群里找到了我,帮我介绍进了组织。即将面对新环境的我们肚子里都有一大堆疑惑需要解答,上届的师兄师姐们都很热心地给我们有用的资料和过来人的建议,比如说“Peter的课很严很变态哦,慎重选择”,“XXX的课有点水,学不到多少东西”。当然我们有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人当然是班导了。我当时还列了一张二三十个问题的清单发给麻麻,幸好人家心态好,一一给我回复了。

全部办完入学手续以后,似乎还缺一个仪式性的聚会来宣告班级的成立,而这个新生会面的主办人,自然就是两位班导。一般来说,这种破冰会的成败,要看参会者是否有大量的、频繁的对话。为了让我们短时间内熟悉起来,两位班导可谓煞费苦心去设计流程和设计游戏。我现在还印象深刻的一个游戏,是让我们在限定时间内猜出30张图片所对应的30个数字。在此过程中每一组只有3次观察图片的机会,每次观察时间都有限(记得是60秒)。这就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充分的对话:“第一行第三张图是什么来着?”,“是个碗来着”。“为什么单车代表28?”,“因为二八大杠啊”,“哈?这是什么梗?”,“是这样的······”。一场游戏下来,互相之间都已经有说过话了,大家都对互相有了一定的认识,关系也开始好起来——有这么一种说法,两个人之间关系好意味着两个人互相之间掌握了对方很多情况和信息。当然,他们做得更进一步,比如派一些看起来比较嫩的师兄师姐卧底在每一个小组内,这样就能在开始没人说话是时刻带一下节奏,也能在最后找卧底的环节再次强化新生之间的联系。

以上所言,包括没提到的组织第一次班委选举等等,是所有班导们都会做的事情。我们的班导之所以优秀(我没否认其他班导也很优秀,但我不认识其他班导),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之间真诚的、频繁的交流。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抓紧时间唠叨,传授我们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以防我们踩进一些不必要的坑。在各次集会上,包括前两次班会,班导们都抽时间来到现场看着我们,聊到些老生常谈却又颠簸不破的道理,让我们社团不要加太多,会分散精力;让我们注意绩点,这对以后想要读研和留学的同学至关重要。班导还多次强调,我们作为一个集体,要团结起来,多响应集体活动,投入到集体里面去。班级是我们四年的家,一个温暖的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言说的好处。可能正是这些耳提面命,在我们脑海里植入了最初的要团结的观念,才能让我们在后来做出一点集体的成就吧。

新年晚会

每个学院在每年年末都会举办新年晚会,或者说迎新晚会,而主要的举办主体自然是大一的每个班级。我记得第一次团日活动以后,班委们便开始密锣紧鼓地组织起来。不过当时我很天真地加入了三个社团,还在外面报了两个培训班,所以基本没有时间参与,或者说已经累到不想再挤时间参与了。于是我没有参加到信管迎新的任何工作中去。也正因如此,我的大学没有关于这一部分的故事。

当我看到我的同学们在场上那出色的表演和台下欢快的笑声时,当我听到我们班的小品剧“信管公寓”获得了迎新晚会第一名时,我心中的自豪感无法压抑,我站了起来,我止不住地鼓掌。同时我心中也有一点点落寞: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加入到这次迎新的准备和演出中来,那应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日子。

英剧大赛

上学期有迎新晚会,下学期则有英剧大赛。英语戏剧大赛作为每个学院和迎新晚会一样的传统,在每年的四月份举行。既然缺席了迎新,我觉得我不能再缺席英剧,无论是出于归属感还是责任感。所以我在一开始就主动报了名参与进去,作为编剧组和配音组的成员(露脸是不可能的)。

在曹编的指导下,我们定好了故事的主题和梗概。剧名The Happy Family,主要剧情是讲一个家庭多年前出了车祸,男主的父母和姐姐都去世了,留下男主一人在世苟活。男主虽然因心理保护机制失去部分记忆,但仍旧每天生活在噩梦中,而且诸事不顺,直到某天想要自杀的时候,男主的家人灵魂现身帮助男主克服心理障碍,然后是男主重获新生,迈向美好的明天。据说这个剧情是根据某部韩剧改编的?剧本初稿出来以后,我就没想过这么俗的剧名和剧情能够获得第一名,真是世事难料。

一场戏剧演出想要成功需要哪些要素?优秀的剧情、表演和道具。因此排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排练次数越多、效率越高,最终的演出效果就越好。这时候班导粑粑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几次来到排练场地传授现场调度的经验,还亲自下场演了起来,纠正了部分演员情感不足的毛病。大一的时光绝对不闲,课程学习和社团活动会占去很多时间,因此我们挺难得找到时间全员一起排练,不得不把剧本分成几部分,凑齐某个部分需要的人以后就开始排练。但即便如此,我们很多时候都只能是晚上八九点排练到十点十一点左右。排练期间各种搞笑的事情都不会少,但是不愉快的事情肯定也会有。从一开始我们就有排练迟到的现象。导演说晚上九点集合,那么几点的时候集合点一般不会有超过10个人,要等十几二十分钟后,人数才足以可以开始排一幕剧,要全部人齐,必须到九点半以后。到后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甚至出现过了集合时间一个小时都凑不够人开场的情况。眼看着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就会难以收拾,于是班委们当机立断开了一个会议,特别之处这种迟到的情况,以及背后的各位不认真的心态。我还记得女班长晓晓对我们说的一番话。

我们信管是幸运的,不需要像隔壁计算机班级一样实行专业分流,不需要面对离别。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把这一次英剧比赛看得很重,看成是最后一次班级活动,所以每个班都很认真地参与其中。而我们以目前的精神面貌,是赢不过他们的。信息管理从一开始就在老师和其他班级之间树立了优秀的名声,因此我们面对着不小的压力,如果这一次我们做得不好,那么之前所有团日活动和迎新晚会积累下来的荣誉都会被清空,所谓功亏一篑莫过于此。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再一次齐心协力,把这次戏剧演好,让我们“信管“的招牌依然是”优秀“的代名词。

以上的训话内容全部都是我根据回忆中的意思编出来的。我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内心是怎样的,但我是实实在在地听到了集体荣誉的感召,我希望让我们信管的班级荣誉继续下去,我希望让我们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传统。这次会议以后,虽然迟到现象依然没有根绝,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起码整一个排练现场的效率提高了一个台阶,演练的进度也在不断推进。

一个剧组不仅仅只有演员和导演,道具人员在这次英剧比赛中很重要。作为一个奇怪的传统,每个参赛班级都需要准备一个特殊的道具:背景板。根据以往的经验,手绘背景板将会带来比打印背景板更高的分数,因此大多数班级都会选择人工画出背景板。我不是道具组的成员,我也没有绘画的技能,所以基本上我也只能看着道具组的美女们在一块大白纸挥洒她们的 才华 绘画天分 创意,而我唯一的贡献是拿着刷子按要求把某一部分涂黑或者涂白。到了临近初审的日子,眼看着工期不够,师兄师姐们也过来帮忙,道具组的同学也几度逃课来赶进度。在大家的努力下把这个背景板才在初审前画完了。

根据初审和二审的效果,我们觉得只要真正演出的时候演员们正常发挥,那么还是很大概率能捧个奖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演员全部都是live型选手,最佳表现只献给真正的表演现场。那天我们的表演出奇的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内心忐忑,因为在场欣赏其他班级的表演时,我发现不少班级也很有水准,尤其是当时的计算机4班根据《雾都孤儿》改编出来的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了最热烈的掌声,我在当时也认为这是我们最大的劲敌。但是最终,胜利女神站在了我们这一边。我们捧起了当届英语戏剧大赛的金狮奖,我们的男主还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真是可喜可贺,可以可贺!

drama

这一次英剧的圆满落幕,在我看来意义非凡:它再次确立了信管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优秀的形象,在往后的很多评奖中,我认为这份无形资产给我们增色不少,至少在各个队伍表现势均力敌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形象帮助我们最终脱颖而出。

信管出击

在第一次新生见面会的时候,两位班导教给了我们一句话,让我们大声喊了几次:“信管出击,天下无敌!”我当时的内心是拒绝的,一来这句话太中二了,二来这句话是不是太拉仇恨了,这让其他九个班情何以堪?几个月后的迎新晚会上,半年后的英剧大赛上和三下乡团队竞标会上,我都很旁若无人地和身边的同伴喊出了这句既中二又拉仇恨的口号:“信管出击,天下无敌!!!”那些时刻,我是真的希望我们能永远一起肩并肩地走下去。

但是这四年里,还是有人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因为看清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感情和自身真正的天赋所在,选择了转专业。我们全班为他举行了欢送会,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祝愿他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远走越好,越飞越高。还有一位同学,她永远离开了,我们都很伤心。

大一和大二的是我们一班人踏入社会前最后的可以欢乐、可以放纵的时光了。大三开始,就陆续有人参加实习和科研项目了,大四的我们则都要为各自以后的路做准备了。这两年里我们不能再像大一大二那样可以一起奋战、一起玩耍,然而班委还是尽心尽力地为我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四届联谊、比如“信管杯”运动会,还有邀请师兄师姐们回来做未来道路的分享。我很幸运,成为了这个欢乐的、优秀的班集体的一份子。我得感激各位师兄师姐和两位班导,是他们带领着我们从新手村里走了出来,让我们经历磨炼,长成了大人模样。我更需要感激着四年里担任过班委的所有同学,是他们组织起了一次次团日活动,带领我们拿下了一个个奖。

“时光这个坏人,偏却冷酷如许,离场慢些也不许。”终究还是来到了大四,我们就要各奔东西。祝愿信管的各位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保持信管人的优良传统,把优秀变成习惯,以优雅的姿势拿下人生的每个荣誉。

信管出击,天下无敌!


毕业了

“模范宿舍502”

502宿舍一共4位住客:阿基、粽子、滨滨,和我。我们的微信群名就是“模范宿舍502”。四条汉子都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故事。

阿基

可能由于媒体的渲染,我一直认为户外活动和电子游戏是对立的事物,喜欢户外活动的人不喜欢玩电竞,喜欢电子游戏的人也不会喜欢外出。是阿基帮我破除了这个认知误区,原来人类可以踢球踢得好的同时开黑也很溜。阿基在入学初就搬了一台游戏用台式机来宿舍,一副这四年我就好好玩游戏的模样,但是社团招新的第一时间他又加入了学院的足球队。我也不是很清楚阿基在足球队阵容里是什么位置,不过在校级足球赛上能够上场,自然实力不会太差。我大一时经常看到他上一刻还在虚拟世界打怪,下一刻整装出发参加球队训练。一个人能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自如地穿梭,应该也是一种能力吧。

阿基虽然有一半户外型角色,但作为一个游戏发烧友,他一样很“优秀”:翘课玩游戏的事情他做得不少,每天熄灯后他也依然轻声地继续推进攻略进度。我不知道他每晚什么时候睡觉,但我知道他基本上都是午饭饭点才起来的。虽然从养生的角度我不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但人家乐在其中也没办法。

宿舍里其他三个人,除了滨滨有时会玩一下游戏,粽子和我都不玩。所以平时12点多阿基才正玩得兴起的时候,我们就要进入休眠模式,阿基也不得不尽快结束和队友的战斗,转战到单机游戏。虽然单机游戏不需要说话,阿基也有意识地保持安静,但是高配玩家的屏幕光亮和键盘声音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睡眠。不过我们宿舍虽然比较佛系,但隔壁宿舍全体都是游戏达人。对此我只能感叹阿基分配错了宿舍,来到了一个没有战友的地方。在大一的时候阿基就经常到隔壁宿舍串门,当有比较大的约战,比如班级的LOL联赛,或者重要的官方排位赛之类的时候,阿基就直接去隔壁参战,顺便在隔壁过夜。我记得在大二的时候阿基就经常到隔壁过夜了,大四从国外交换回来以后,我发现阿基直接搬了过去。隔壁有一个师兄毕业走了,留下一个空床位,所以阿基就索性把电脑和床铺都带了过去。虽然阿基的“户口”还在502,但实际上他就像是嫁出去的姑娘一样基本不回来了。我应该为一个舍友“出嫁”感到悲伤呢,还是该为他找到了“归宿”而高兴呢?

粽子

粽子是502的好男人代表。首先,粽子身高基本冠绝全班;其次,粽子的五官端正、文质彬彬;最后,粽子有着非凡的担当意识:每次宿舍里某些地方积尘积垢,我都想着啥时候叫大家一起搞一下,没几天以后,粽子就已经先一步搞定了。同理,我每次看到垃圾桶满了,就想着再过一会就拿去倒掉吧,而粽子总是二话不说抄起卡垃圾桶往外走去。最初宿舍里商定费用管理的时候决定,三卡和舍费交到我这里,而所有开销的小票等记录交给粽子,由他来记账。每个月结束后,我们都能收到制作精良的流水。有这等主动和靠谱的品格,加上常年在线的颜值,难道还不是绝世好男人吗?

我还得坦白,我大一上学期期末我因为乌龙,狠狠地坑了粽子一把。大一的时候,大学英语课程分A班和B班,期末考试不在同一个时间段。当时粽子问了我考试时间,我忘了我们不在同一个时间段考试就把我的考试时间告诉他了。结果等到考试当天,他猛然发现搞错了时间的时候,为时已晚。我和他一起去去找负责人想要安排立刻补考却被拒了。因为这一门课粽子错过了大一这年的奖学金,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愧疚······

我在开学不久后,看着他制作的宿舍流水,就觉得其实粽子即便去学会计或者金融,也能学的很好,然后他就真的转专业了!我们这一届整个学院有两个学生转专业,粽子就是其中之一,转到了经贸学院学习税务。在离别之际,粽子给全班同学正式发了通知,告知大家这个消息,还恳请大家原谅他志不在信息技术,而对财经税务等心向往之。对此我除了感叹,剩下的就是祝福。感叹是叹粽子真男人,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还能执着地去追求,去付诸行动,应付各种手续工作,最终还成功了。祝福,自然是祝他以后能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大显身手。果然,转专业以后粽子立即时来运转,拿到了大二这年的奖学金,还找到了一个女朋友,持续不断地常年给他的舍友们塞狗粮。

相处三年来(不计大三),粽子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居家好男人,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野心,但是上进、稳重、靠谱。我也曾在无聊时问过他以后想要怎样的人生,他回答我说就想要平平淡淡的简单生活。如果是粽子的话,他的生活应该能安稳得很美吧。

滨滨

滨滨是第一个抵达宿舍的人,我是第二个,所以我第一个见到的同学和舍友都是他。相对于阿基和粽子,滨滨在这四年里选择走的路线和我最相似,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最多。

和我大一带有探索性质的到处体验不同,滨滨似乎早就想好了成为一个技术男,所以他在大一选择社团的时候没有加入学生会,没有加入其它文体类组织,而是加入了学院的技术社团“Quanta信息技术中心”。当时他投简历面试了Web研发部和设计部两个部门,考虑到自己以前有一些PS的经验,所以最终是加入了设计部,成为一名有品位的设计师。在初入组织的时期,他得参加各种培训,并且交大量作业。我们班里除了滨滨还有一个女生若妍也也加入了设计部。大一时滨滨和若妍都参加了班里新年晚会的节目,一次在晚会节目的排练中,我就看到他们俩带着电脑到排练现场,需要配合的就上场演出,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修设计稿。看着他们拼命的样子,平时除了上课的作业就是社团的作业,我就觉得他们最大化利用了他们交的学费。他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大二后他们都荣升设计部经理,能去给新进来的菜鸟做培训了。而且这两位也撑起了我们信管的门面——绝大部分,或者说其实所有班级的Logo和相关美术工作都是滨滨和若妍的手笔。

可能是因为设计师这段经历培养了对于美的追求和判断力,滨滨可以说是我们宿舍乃至我们班最有品位的男生。虽然在宿舍里的时候他和我们一样不修边幅,有时甚至就穿着一条内裤坐在电脑前开黑,然而出去外面的时候就一定会洗好脸,梳好发型,戴上一副斯文的眼镜,穿上衬衫、长裤、和休闲鞋,整理好仪容仪表,俨然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新时代知识青年。我想起我们去给数据猎人的同事拍毕业照的时候,大热天的其他人都是T恤衫短裤子,只有滨滨是白衬衫加休闲西装外套。虽然这副行头看起来就很热,但不得不承认真的很有范儿。

滨滨在大二也被我拉进了数据猎人工作室,但并不是最初的一批,而是后面才进来的。因此他没有和我们一起参加信息学院的项目申报大赛。然而这不意味着他就闲着没事干。事实上他去跑去了经贸学院那边和其他经贸的同学以及学长学姐组建了跨学院队伍参加了“经世者”大赛。这个大赛是经贸学院的精品活动,分初赛、复赛和决赛。我原以为滨滨只是去凑一下热闹,看看外面其他学院的人和活动是怎样,谁知这位老哥牛气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他发挥了信息学院的技术优势,写爬虫抓了一堆滴滴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做了个简单的线性回归统计模型来度量对滴滴打车价格的有影响的因素。我觉得他弄出来的这些数据和建的统计模型对于他们赢得初赛和复赛第一有巨大贡献。复赛出结果后的总结环节里,评委就大大赞扬了他所在队伍的“实证研究工作”,这指的就是滨滨的数据分析。复赛结果一出来可把他牛逼坏了。可惜“经世者”这个比赛不仅仅比拼理论水平,还比拼展示能力。他们队伍的展示水平相比其他队伍差了许多,因此决赛没能拿到一个好成绩。决赛结束那晚他就很不忿地向我吐槽:“那个拿第一的队伍,他们的展示简直就是表演了啊,这是学术展示吗?这根本就不是比学术了啊!”虽然他错失了决赛的第一名,但这在我的眼里他的成就已经是很厉害了。他为了这个比赛连续几个晚上找数据调参数,最终还真的给出了一个漂亮的实证分析结果,当时的我自问是做不到的。他刺激到了我。

滨滨在quanta和经世者时展现出来的钻研精神一直延续到了在实验室的工作。就在经世者大赛结束没多久,导师便召集我们开会被我们布置任务。适逢此时一个北校越南语专业的学姐在学业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自学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提出想要建设一套越南语电子教学平台,想我们信息学院寻求合作。于是滨滨就安排到了这个项目,建设越南语的平行语料库。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喜欢这个项目,还不断地吐槽,觉得一来难度很大,二来也不感兴趣,觉得格调不够高。吐槽归吐槽,他没有和我一样消极怠工,反而是老老实地上网查资料,爬数据。后来的工作里,他需要用一个分词程序把越南语句子切分成一个个词,但他总觉得网络上能找到的软件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于是他就自己设计了一套算法并实现,最后这个算法还和导师一起投了paper,导师直接说毕业论文就用这个可以。当然,后来他没有用他以前的老本,而是在大四的时候涉足机器翻译,用大二大三积累下来的代码和数据做了一个越南语机器翻译的研究,最后他的论文是总结了三年来关于分词和词性标注算法研究、语料库建设和机器翻译等所有工作的综述。我看到他的论文摘要和大纲时,总感是在看一份删减版的博士论文。虽然他本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水水的,然而在我等看来那都是需要仰望的存在。

义修队 & 秘书处

在入学之初,各位学长学姐就给我们提很多建议,其中一条三番五次提到,两位班导也耳提面命地吩咐:不要参加太多社团,参加一到两个,然后认真对待,扎扎实实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收获回报。道理我懂,但我还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想三个社团投了简历,后面全加入了。学院团委学生会下属秘书处和党建小组下属电脑义修队就是这些其中两个。

事实证明,学长学姐们的建议是对的。一开始我觉得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充分享受自己的课余生活。但事实证明,我其实只是个普通人,没法兼顾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班级活动,和三个社团的活动。我必须承认我在义修队里是处于划水状态的。虽然每一次培训我都会参与,学到了一点应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过学习技术紧靠上课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抽时间出来练习。比如重装系统、拆机维护这样的高危操作更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所有应该踩的坑踩一遍,才能在出任务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不是在妹子们期待的目光里束手无策。有一位老哥是真的在自己的电脑上把该做的试验都做了一遍,所以他的技术是我们之中最高的,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下一任队长。靠时间堆起来的技术壁垒是骗不了人的,在日常任务和北校的维修大会中,相比于其他队员的出勤次数,我简直就是个混饭吃的。因此我还真得向老队长和其他队员们道歉,并道谢,感谢你们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包容了我这条咸鱼。

相比于我在义修队的时候,我在秘书处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吧。秘书处没有给我家的感觉,但它的确给了我归属感,给了我在一个普通的大学学生组织里工作的各种体验。说起来当时还真是差一点就错过了。各大学生组织的招新大多安排在开学之初,而那时候我们正好是军训,因此新生面试一般都在晚饭期间或者晚上九点多军训结束后。秘书处的第二轮面试正好是在一次军训结束以后。但那时我不只是太累了还是怎么的,居然记错了日期,所以错过了我那一轮的面试。我把我的情况短信统治了负责人,道歉并表示遗憾。但是后来我被告知还有一次机会,可以参加在第二天晚上的那一轮,我便欣然前往。我的笔试一般发挥不好,但是面试总能给人一种“此人可靠、优秀”的幻觉,所以便侥幸地通过了面试,成为了学院团委学生会负责秘书工作的一员。

新成立的秘书处加上我一共17个人,5位大二学长学姐和13个小菜鸟。秘书长色姐娇小玲珑,但在工作中却异常冷静干练,让我有种看到了都市美女白骨精的既视感。副秘书长冬师兄则身高超过一米八,跟他站在一起总有种身高上的压力感和自卑感,而且他还熟悉各中规章制度和流程细节,我觉得他是我们之中操作水平最高的人。在秘书处的一年里,我跟色姐和冬学长打的交道最多,因此对他们的印象也最深。五位元老中还有两位女生,蛋姐和PC,一个温柔可人,一个活泼靓丽(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女生都这么漂亮),负责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的财务工作,经手预算制定和报销手续。最后一位波波学长为人谦和,经常和小菜鸟们组团开黑,然而写得一手优雅的策划书。据说我们练手写策划书用的很多模板都是波波学长手笔。

秘书处的工作主要分为日常值班和会议承办。每周有两节课的时间,我会坐在院系楼的办公室,处理来自团学其他部门的需求,比如申请教室、申请文具、报销经费等。而承办会议则大多是指各种年级会议,以及协助举办新年晚会和英剧大赛等,具体的细节有很多,从挂横幅到打印铭牌,从整理文件到安排座位都有。秘书处的工作老实说虽然琐碎,不过要完成也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做的漂亮,也就是怎样做得没差错、做得有条理。我就多次在交接工作的时候除了差错,比如遗漏了某一件只完成了部分的任务,或者说打印铭牌的时候搞错了纸张规格等。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太擅长应对琐碎且需要心细的工作,恐怕整个团队里出错率最高的人就是我了。因此我也得向色姐和小伙伴们道歉,并道谢,感谢你们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包容了我这个马大哈。

德协

德协全称“德鲁克管理研究会”,是一个令我心情复杂的地方,我在这里留下了最多的欢笑,也在这里留下了最大的遗憾。

我与德协的邂逅没有一点传奇色彩。军训后(那时还是在九月份开学初军训)的某一天中午,我正骑车去教学楼那边,经过校道的时候见到一个社团的宣传摊位正在收摊,远远地就看到“德鲁克青年社区”几个字。德鲁克我认识,管理学界泰斗中的泰斗。在我的大学规划中,我不甘心做一个纯技术人士,想着能不能参加一个和商业有关的学术社团或者修一个双学位。遇到了这个似乎和德鲁克的学术思想有关的社团,简直就是瞌睡碰到了枕头,所以我也就没有犹豫地投了简历。

德协的面试有点奇葩。其他社团的面试大多数是申请借一个教室进行,而我接到的面试通知竟然是在第三饭堂。我当场就觉得这个社团似乎不太正规?在我去到第三饭堂后,我就在饭堂的角落看到了德鲁克青年社区的旗子,以及两位面试我的师兄。面试中问了我哪些问题我现在也没有印象了,但我的自我感觉相当良好,每道题都答得很出色。后来会长Andy在评价我们的面试时就说我的口才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轮面试则是一次中规中矩的群面。德协正儿八经地借了一个教室,召集所有过了一面的人前往,分成两个小组对一个案例做研讨。他们把德鲁克的名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第三章打印了出来,给我们浏览,然后让我们给做一个针对这一章节的读书会策划。这种浓浓的学术社团气质相当吸引我,我也拿出了之前群面的经验,使出浑身解数,最终顺利过关。

作为新生的我对大学充满期待——我觉得大学应该是创新的、开放的、自由平等的、打破常规的。德协满足了我的这些期待。每个社团在招新结束后都会召集所有新老成员开一次破冰会。在破冰会一开始的时候,Andy就在墙上贴了一张规则,我现在印象最深的两条是“任何人不能打断任何人的话”,以及“本次会议将在两个小时内结束”。这样的破冰会形式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后我们又被告知为自己取一个外号,以后所有人以外号相称。这一点我觉得很高明:我们不称会长、也不称师兄,那么我们就有了平等的感觉;我们也不需要用名字相称,在我看来这起码是不相熟的人用名字相称总有点尴尬。以外号相称,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同时还有一种别样的神秘感和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社团虽然名为德鲁克管理研究会,属于商学院的社团,但是成员却来自各大学院:Andy、影评和激吻这些前辈都是经贸学院的,老谭和勺子是政管学院的,潮男和我来自信息学院,只有村姑和cherry等少数人是商学院的。能和各大学院的人交流,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吃喝玩乐一番以后,一众老前辈就开始给我们介绍德协的常规活动: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TL)。要彻底解释清楚TL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需要耗费很长的篇幅,在此仅贴上一张最精炼的流程图:

TL流程

一句话概括,TL就是一个团队为了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一起学习。

第一场TL,还是Andy为我们主持的,主题是自我察觉:察觉到自身的优势、特点、价值观等。刚好了解自己还真是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在TL上,Andy以讲师的身份给我们介绍了萨提亚冰山理论,以及各种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方法,比如德鲁克的反馈分析法。最让我难忘的是后半场的演练环节,我们进行了一次“高峰访谈”,所有成员随机两两分组,互相提问对方一组问题,被访者认真思考并诚实的回答(可以拒绝回答)。访问者认真倾听并做记录,然后反馈给被访者三个发现,接着互换角色重复。就是在这次TL上,我第一次和村姑进行了长时而深入地对话。她依次问了我三个问题:“如果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一句话,描述你生活中真正的样子,你会怎么写?当你想到自己将被如此铭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你会选择这样一句墓志铭?”这三个问题,促使我再度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最终我得出了一个不能领自己满意,但却比之前都要清晰的答案,直到现在我依然受益于那一次的TL。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陆续举行了许多次TL,我自己也相当积极地办了很多场,比如研究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高效学习、怎样主导会议等。老谭给我们解读了《非暴力沟通》、Beauty主导了《金字塔原理》的TL。我们的TL形式也不限定于工作坊这一种,还有很传统的读书会,很简单一起观看视频,很简陋的在饭堂问答。我们也不仅仅是社团内部活动,比如我就邀请过杨老师来为我们理清管理学的知识框架、Andy带着我们去华师上设计思维的课程等。在德协的一年里我读了很多书,接触了许多理论知识,不仅德鲁克的,其他一切有趣的,有助于我们的职业生涯的知识我们都会涉猎。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当然更快乐的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前面的日子有多么快乐,后面的日子就有多么悲伤。

广外德鲁克管理学协会是中国德鲁克青年社区(Drucker Youth Community)下属在广外的分支机构。随着德鲁克青年社区的日渐衰微,广外德协也随之衰微,在Andy那一届就有过断层会废社的危机。不过那一年Andy和激吻他们硬生生地扛了下来,直到我们这一届有新鲜血液入社。但是在换届的时候,我们还是得面对诸多问题,比如重新设计制度、招新等。当然意料之外的问题更多。老谭是我们这一届的会长,她是一个有创业者精神的强人,一直努力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我则相反,我退缩了。最后我没能承受住压力,以拒绝沟通的态度离开了管理层,也就是撒手不管了。于是乎德协就散了。

向Andy、老谭、村姑、潮男、勺子和其他所有广外德协老人致歉。

向支持过广外德协的老师和同学们致歉。

向曾经怀揣着雄心壮志的我致歉。

数据猎人工作室

在我原本的大学规划中,大一是用来玩耍和尝鲜的,大二则应该静下心来搞学习和专业技能了。所以当我收到工作室的招人通知时,我就选择立刻加入了。

事实上,大二加入技术社团是件很有难度的事情。绝大多数社团招新都把目标聚焦在大一新生上,大二老鸟,除非真的很优秀,否则都不会接受。这一点和公司招聘差不多,大家都喜欢招应届生,然后慢慢调教。社招的话都是面向专家的。我由于大一时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某一个方面,所以即便GPA不低,但并没有说哪一门技能特别厉害,所以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头绪。数据猎人工作室是由学院数挖实验室的研究生杨师兄组建的一个带有创业性质的组织,当时他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困境,经由实验室师妹(我同学)的介绍找到了我。当然,我后来也拉着一堆同学入坑了。

杨师兄我可以说是我在技术道路上的启蒙者。虽然我当时专业课成绩不错,数学、数据结构这些都还挺高分,但我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没有实操经验。杨师兄面对这技术菜鸟的我们,还挺贴心地设计了一些培训任务养我们练手,在几个星期内我掌握了Linux的装机方法和常用命令,Python的基本语法和爬虫的基本方案。我还挺有余裕去帮助组内的其他同学。前几周还好,但是忽然间杨师兄就让我们两两一组,丢给了我们一个大任务,分析一个网站的结构,提取有价值的数据点,全站爬取。对比与之前的小人物,这次的难度陡然间飙升了几个档次,美其名曰“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可以说这个大任务真的把我们折磨的生不如死,我还熬夜啃了很多东西,最后我同组的女生还直接崩溃了,深夜打电话啜泣着埋怨我(应该是当时我做技术分析时说话的语气不太好)······但是不得不说,那一次的大任务让我获得了很多,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但应该和新兵营的战士上过战场后得到的东西差不多。然而那次的任务我们都没有完成,因此感觉很对不起师兄。

后来的第二次大任务,倒不是技术活,而是展示活。我们学院有一个教“项目申报大赛”的活动,师兄就下令让我们前去试下水。这个大赛其实比的就两个:一个是创意,一个是展示。当时我们的创意是做一个问答系统。大赛要求我们先提交一份申报书,说明我们的创意以及大体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问答系统可是最顶级的人工智能应用,那么多专家、教授、博士前赴后继去研究的领域,我们怎么会,怎么敢轻易涉足?所以我们所有人大脑都是懵的,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们只好回去研读一下之前人家的申报书,搞清楚框架,想好思路,然后去读技术文献。当时的我们不像现在,斯坦福的博士论文都可以无障碍阅读。当时我们主要的参考资料是国内大牛的技术博客文章,也是在那时我初步接触到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强化学习、RNN、LSTM之类的技术词汇。经过不断大量阅读、开会讨论,最后东拼西凑,总算是憋出了一份自己都看不懂的,充斥着许多艰涩词语的技术方案来。提交初审之后,没有人认为会通过,但是可能是评审委员会都看不懂的原因,也可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原因,我们过了初审。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所有人心里都咯噔一下,因为复赛是要上台演示的,这次不可能有侥幸。最后结果也正是如此,我们复赛最后一名。要不是因为复赛无淘汰的缘故,我们可能都不能拿到这个三等奖。但是只看结果的话,我们还是有不少收获。至少我借此入门深度学习的门,入了自动问答的坑。之前那位女同学认识到了自己在技术上似乎没有天分,但是在产品设计上还是有点相对优势的,所以果断调整学习方向,后来她去了网易做产品经理实习生。也有同学彻底看开了,自己不是技术的料,然后就退出了游戏了。

后来我们还做了几个小打小闹的项目,比如爬去数据、做网站、做小程序。有的是自己的任务,有的是接外面的需求。后来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但我是慢慢意识到,创业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难的事情,需要超乎常人的运气不说,更需要创业团队所有人全情投入,才可能活下去。所以我的热情也逐渐消退,后面也没什么任务了,精力也转到课业学习和交换生的事宜上去了。一句话来说就是不了了之了吧。但是和我同组的几位同学后面还是保持着不错的关系,经常组团开黑,还外出聚餐。工作室是我技术道路的起点,我从师兄和各位同事们那里得到了许多。感恩工作室,感恩朱雀堂的同伴和樱桃美女。

朱雀众与樱桃美女

坊间咖啡馆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一句很小资的话:”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虽说这句话有点很装的感觉,但是对于都市里的现代人来说,一家用来安放工作与生活以外的时光的咖啡馆可谓一个不大不小的需求。对我的大学时光来说,坊间咖啡馆扮演了这个角色。

坊间不是在贝岗大街外面,而是在里面的巷子里,所以不太容易被发现。不过这也正好给了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坊间的室内装饰并不奢华,甚至看起来有点贫穷,但是其设计却别出心裁,最起码能体现出老板是一个有良好品味的人

image.png

我爱死这张木质长桌了。在学校和贝岗的其他咖啡馆中大部分的空间都摆放着四人桌或者六人桌。我能理解咖啡馆的主要功能是给朋友聚会聊天,但是我这种希望在午后用一杯咖啡和一本书消磨时间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一个人占着一张四人桌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虽然心里清楚可以和拼桌。但是在这张长桌我就没有心里压力了。

对于文艺青年来说,图书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对于我来说,宿舍在这头,图书馆在那头,中间隔着一条长长的校道,经由地下隧道穿过马路后还要穿过一整个教学区。这种距离可不算近。而坊间地处宿舍区附近,有相当明显的位置优势。关键是

books

这个长书架也让坊间扮演了一个小型图书室的角色。我也经常在坊间读书,最近读完的是尤瓦尔·赫拉里的《未来简史》。

坊间不仅是我读书的地方,还是高效码字的地方。我的工作模式是:下午开店后点一杯咖啡,坐下来开始思考和写字,偶尔思路不通就唱起来围着中庭转,有思路了接下去写。到了晚饭时间就到外面打包一个饭进来吃,吃完后继续工作。如此这般,一两个工作日后我就完成了财务管理大作业/项目管理大作业/工作室开发项目等等。我记得的毕业论文是在坊间用一个下午一个晚上搞定了框架、思路和前半篇。眼看着可以一鼓作气完成,于是我喝了一杯拿铁一杯红茶,回宿舍通宵连同格式肝完了毕业论文,天亮以后直接发给了导师。顺带一提,和店长混熟以后,我的咖啡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了

自制拿铁

不仅是咖啡,菜单上大部分饮品和小吃我都搞懂了。大四的时候,因为我在国外交换的学分不够全部换完大三的课程,所以我大四除了上两门半学期的大四课,还要补上两门全学期的课。所以我大四上学期是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实习。因此我看到坊间门口贴出兼职招聘时,就开玩笑能不能让我体验两个月,然后我就真的体验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期间我大多是某两个工作日晚上7点工作大哟11点,或者周末下午3点到11点。我和很多人一样有一个小小的理想,就是在一个稍微偏僻的街道开一家温馨而清冷小咖啡馆。平日里只有寥寥几个熟客过来,或者或者低声交谈,或者带着电脑办公。而我自己能在吧台后面捧着书本慢慢阅读,偶尔为客人调一杯咖啡或者酒。但是这两个月的经历让我有点幻灭,因为实在太忙了,客人来了一波又一波,不停地调饮料和做小吃,临下班时还要洗餐具和打扫卫生,一玩下来就已经累得像赶紧回去睡觉了。看来想要实现心中的小理想还是要精心谋划一番才行。然而在午后不忙的时间,和我一起兼职的一个漂亮妹子确实能够做到一边坐台一边学习。有时候我会看到她背英语单词,有时候还能看到她拿着教科书在复习(高等数学和电子电路)。安安静静认真看书学习的妹子实在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两个月期间我搞懂了菜单上大部分饮料和全部小吃的做法,所以哪怕离职了,很多时候店长和店员忙(zu)不(tuan)过(kai)来(hei)的时候都会拜托我做给其他客人······

咖啡厅会流行的原因,Edward Soja的第三空间理论是一个很有力的解释:

它是这样的一个空间,那里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能够同时讨论而不扬此亦彼;那里的人可以是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是结构主义者又是人文主义者,受学科的约束同时又跨越学科。

因为坊间坐落在两家大学之间,所以即便说不上谈笑有鸿儒,也可以肯定是往来无白丁的。坊间的老板有两个,一位叫二狗,学的是广告,不过后来对人类学有浓厚兴趣,自学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另一位老板游总本科学的金融,还已经拿到了美帝那边大学的研究生offer。话说我学财务管理的时候,还对资本结构的MM理论一头雾水,于是游总给我理清了思路后,我当场豁然开朗了。除了两位大老板外,常客们也是一些文化人。我就见过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考研期间来这边复习。复习累了我们就一起吹水,他还教了我怎么在古典乐领域扮得很有taste:“贝多芬的交响乐肯定是没的说的,协奏曲的话莫扎特的很不错,但如果论单一乐器作品,我比较喜欢听巴赫。顺带一提,我最喜欢的是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啊,其实大家都太执着于这些德奥和意大利的巨头了,我觉得应该听听民族乐派的作品,比如西贝柳斯的《芬兰松》啊,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这些都很优秀的。“我在旁边一边听一边点头,静静看着他装13。

其实贝岗的店铺换手率很高,经常就有店铺学期初开业,还没到学期末就关门大吉了。坊间咖啡馆是极少数可以在我大学四年间都存在的店铺之一,虽说老板也说过了今年就不干了。另外几家是老字号的宝记糖水和咸骨粥之类的。要说他们的共同点,应该就是主营业务明确,成本控制得当吧。不管怎么说,有坊间咖啡馆这样的地方陪伴我四年的大学时光,让我有个好地方读书、写作、与人聊天,我觉得,这简直是极其幸运了。

在邮箱实习的日子

大四第一学期期末以后,我就开始规划自己剩下的时间——毕竟是最后的大学时光了,也可能是最后一段能够由我自己主宰的大段时间了,应该过得有意义点,过得有趣点。所以我的计划里,我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应该多读书,多旅游,多和身边的人交谈,并且预习一下研究生的课程。对,我打算gap半年,这半年里不工作,只学习,只玩耍。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人生进程的决定往往是几分钟内做出的。

2月27号18:13,我在年级大群里看到了一则邮箱招收测试实习生的消息。18:18,我把自己的简历投到了招聘邮箱。20:49,我收到了电话,约好第二天早上十点半面试。当天晚上,我在网上看了一些介绍软件测试的文章和视频教程。2月28号10:10,我跟组内负责人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的面试。11:46,我收到了面试结果邮件,告知我下周入职,并尽快提交需要的照片的材料。

从决定参加面试到收到入职通知整个过程不足24小时,这种速度让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我的gap year计划就这样没了。其实我最初的打算仅仅是参加一下面试,多体验一下流程,积累经验,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而在面试时当面试官一脸严肃地问出“什么时候可以入职”那句话时,我觉得如果我说只是来玩玩而已,我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只好顺着气氛说下去了······3月5号,我正式入职,作为一名软件测试开发者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事情既然已经“无法挽回”了,那就收拾好心情认真干吧。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项目都会分产品、开发、测试、运营四种分工。虽然每个项目的分工都有差异,但我曾经认为测试应该是相对来说比较低门槛,也比较轻松的工作吧。但亲身经历过以后才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测试不是在产品开发出来后再摆弄产品,而是在立项初就参与进去,同其他工种一起研究用户需求,制定测试计划,然后回去还要根据需求说明和测试计划写详细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编写要做到覆盖各种最常见的可能情况,构造各种奇葩的测试数据。而我们组甚至还承担了部分项目经理的工作:由测试组牵头的测试需求评审会议把产品和开发的人都聚集到了一起,共同审核新需求、新功能的细节问题。在测试时发现某个功能有问题,或者没做,就要去找产品经理问清楚情况,然后去推动开发人员尽快修正缺陷和开发新功能。这些工作不仅繁琐,而且还有难度,因此加班也是常态。虽然我们公司没有作答996这样丧心病狂,但也是早上十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而常态是组内几位正式员工都是晚上十一点多甚至是十二点才下班,在新项目期间或者新版本发布之际,工作量会更大。我就曾见到组长分别在晚上九点,十二点,次日凌晨三点和早上八点多发消息,让我相当怀疑究竟组长那一晚有没有睡过。

当我入职后接到组长给我安排得第一份工作居然是一份开发工作时,我一时间愣了愣。我不是测试吗,难道我不应该写测试用例或者执行测试用例吗?后来我才反应过来,我的工作是“测试开发”,既会做测试工作,也针对测试需求开发一些工具,比如说我所做过的任务:为新旧测试平台添加一个中间层,又或者是包装一下原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使之满足新的测试需要,以及一些按需生成测试数据的脚本工具。当然,我也会在新版本发布之际支援过发布性试,也写过一些接口测试的用例。

我在这份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出乎我的意料吧。首先我不仅了解到了软件测试的全过程以及一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要能学到的细节,还接受了实地训练,掌握了编写测试用例的基本方法。而意外收获是我对如何编写高质量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之前我总是对我写的程序代码没有信心,当代码量一大,我就无法驾驭了,总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bug。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系统性的学习了一些软件测试的知识,并复习了软件工程。软件质量靠全面的测试来保证,然而想要写出高质量代码,关键在于设计过程。设计差的话,测试再怎么全面也救不了,就像体检只能检测出身体的缺陷,但想要有健康的身体,依靠的不是体检,而是精心设计过的生活习惯。

我的实习导师对我是真的太好了,每周给我安排的工作量并不多,不是一些简单的专项开发,就是为已经稳定的产品做发布性测试,所以我能够按时上下班。每次我离开的时候,看着其他人基本都还在座位上奋战,我的良心就隐隐有点不安,在我距离离职还有十几天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给我安排工作,以至于我在吃饭的时候跟大家开玩笑说我是组内的人力资源缓冲区,平时就干一些“农闲项目”,在工作量突增的时候则支援劳动力短缺的项目。感谢导师,感谢神仙姐姐!但不知是不是乐极生悲,过了一周以后,我就真的被调去支援一个极缺人手的新项目,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多才走······

时间匆匆而过,3个月其实不过转眼之间。6月12号早上我把所有设备和工作移交完成,便正式离职了。虽然说这一次的实习是计划外的活动,然而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出乎意料地多。挺感谢当时的我,就这么冲动了投了简历,最后收获一份意料之外的体验。最后,由衷感小组里所有帮助过我的、支持过我的、与我合作与我共事过的所有帅哥美女们。

最后的时光

6月12号,我从邮箱那边离职,恢复了“自由身”,然而毕业也已经近在咫尺,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我的大学最后的时光了。

6·12

当天晚上,我约了村姑出来一起聊天。首先是恭喜她在大运会健美操的女单和团体项目等获得了优异成绩,顺带祝贺她终于等来了NTU的offer。我知道她整个大四下学期就是在训练和焦虑的等待中度过的。五月份过后,她终于熬过了这两道坎。我甚至夸张地说道经此两重考验,她已经脱胎换骨,以后但凡难度比大运会小的困难都构不成挑战了。最后我还很矫情地跟她讨论最后的日子要怎么过才不浪费。思来想去,村姑还是提议让我为德协做点什么,我就考虑试着把之前的经历和德协的一些资料整理一下,留待后人借鉴了。

6·13 - 6·19

这几天里我想过高效地整理一下德协的资料,并写出点什么东西来。事实证明,没有工作的逼迫我早上是起不来的。于是这几天里我基本一个字也没写,倒是睡觉和玩耍用了大部分时间。当然我也没有彻底咸鱼,而是开始整理行李,陆续把宿舍里几年来读过的书用行李箱搬到图书馆捐了。刚开始我觉得运个三四箱应该够了,但前后加起来似乎运了差不多十箱。好吧,这算是我在大学里读过一点书的证明吧。刚好在17号左右杨老师从杭州回来,开起茶会。我寻思着这应该是最后的茶会了,便抓紧机会参与进去唠嗑几句,聆听了老师对我最后的教诲。

6·20 - 6·26

这几天我和同学一起去了日本旅游。刚开始只想玩关西地区,不过最后我们还是关东关西转了一圈,打卡了几个景点。我也在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逛了一下,体验了半天别人家的大学。

6·26 - 6·27

当我从大阪关西机场起飞着陆在香港机场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去了从化那边,赴信管男生轰趴局。这一局是把班里能来的男生全部找了过来,作为男生们的散伙局。虽然我们也没玩出什么创新的花样,不过一群完了四年的兄弟一起烧烤,一起玩狼人杀,也是完成了一个仪式了。从轰趴回到学校后,我有继续收拾行李,把大件东西拿去邮寄,小件东西装满纸箱,做着离校的计划。

6·28

今天是我们毕业典礼的日子。早早地起床,整理仪容,穿上西装,套上学士服,在大会堂就坐,听校领导发言。由于校长在外学习,所以党委书记为我们每一个毕业生完成了拨穗仪式。每年我们都有五千多号人毕业,辛苦校长和书记了。下午我们归还了学士服,到辅导员那领取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今天傍晚出现了罕见的天象:天空出现了五彩斑斓的云朵,大家都说这是祥云,是对毕业季莘莘学子的祝福。

cloud

就这样,就在这天,我们毕业了。

6·29

毕业季总是兵荒马乱的。6月28号我们都毕业了,我们也要陆续离开了。粽子是第一个离开的,他走出宿舍的时候就背着一个背包和一个行李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和之前放假时回家的景象差不多。离开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拥抱,然后我们互相道了几句前程似锦、后会有期之类的话,他就消失了。几个小时以后滨滨也走了。他走的时候我也没啥感觉,毕竟我以后在伦敦读书,他在爱丁堡读书,我知道我们一定会有再见的机会。

总觉得没啥实感,真的就这样毕业了吗?真的就这样散伙了吗?我们似乎连散伙饭都没吃,这么匆忙就结束了吗?

6·30

凌晨1:53,我敲下了这行字。

早上醒来后把最后的行李打好包拿去邮寄,去三饭吃了最后一顿,然后在坊间坐了一会,向四年里的根据地道别。终于离别时间到了。巧的是骤然间风云变幻,天空下起细雨。我不是最后一个离开的,阿基会在我后面走,所以我应该不是最惆怅的那一个。我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走出宿舍,关上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落幕

都说人老了就喜欢回忆。我觉得自己心态似乎有点老,总是喜欢想以前的事。不过随着时间流逝,我发现自己对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回忆渐渐模糊了。这以后我七老八十的时候想要对儿孙们讲以前的故事时,还能讲出什么东西吗?所以我在大四寒假就动了写个回忆录的心思。

在回忆的过程中,我边写边追问自己:我拥有精彩的故事吗?我有变成更好的人吗?最后,我很庆幸,答案是肯定的。对照四年前做好的规划,途中虽然磕磕碰碰,但是却也始终没有偏离大方向。虽说这里面有不少悲伤和遗憾,但至少,我没有虚度这四年。

尽管我的大学不是什么名校,但她也“给我的不少不多,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足够我生活”。我的大学有诸多不好,我相信在毕业后我还会无数次吐槽她,但同样我也会一直感谢她。同时,我还得感谢我这四年里遇到的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人,是你们给了我这唯一一次的大学时光如此丰富的体验。

OK,矫情够了,现在该收拾好心情,继续走接下来的人生路了。

再见,我的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