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控制信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

2018-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轻鸢剪略
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控制信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

今天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围绕“每一位心理学大师以为的“真理”,都是和他们自身的特点乃至心理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来写的。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

解释:(来自百度百科)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来源:(资料来自“界面新闻”)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创作于公元5世纪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在他出生之前,就有神谕预言他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因此他一生下来,便被弃之荒野,不想被邻国国王收养,当上了邻国的王子。后来他为了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再次去求神谕,神谕告诉他,他命中注定弑父娶母。他试图反抗命运,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国度(以为那里是家乡),然而在流亡的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国王,阴差阳错之下,他亲手杀死了自己身份未晓的父亲。

后来他来到了忒拜,答出了斯芬克斯(人面狮神的怪物)的谜语,被国民拥立为王,娶了自己的生母伊俄卡斯忒为妻,并生儿育女。直到一场瘟疫降临忒拜,国民再去求神谕,得到的回答是,只要将杀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逐出忒拜即可阻止这场浩劫。残酷的真相终于揭开,俄狄浦斯就是凶手,犯下滔天大罪的他自毁双目,离开了忒拜。

19世纪末,现代班底制作的舞台剧《俄狄浦斯王》在巴黎和维也纳巡演并大获成功,弗洛伊德就是观众之一。他自己的父亲于1896年去世,弗洛伊德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自我剖析,在1897年与好友 Wilelm Fliess 的通信中,弗洛伊德写道,“我发现我对母亲有着始终如一的爱恋,而对父亲却是挥之不去的妒恨。我认为这可能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幼儿期。”

PS: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和自身特点及心理问题有关。

“俄狄浦斯情结”的诞生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重新解读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他认为这部悲剧之所以经久不衰,在古希腊和现代观众中间都能产生共鸣,并非因为它表现了命运的无上权威和人类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终极斗争,而在于其中诅咒了俄狄浦斯的神谕可能正道破了某种真实存在的人类共同命运,即一个男人生下来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的对象则是自己的父亲。

➡️(我觉得应该可以通过这个来研究研究儿童教育,目前没有深入研究过)

➡️查阅资料引申的几本书,安利一波:

《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

罗杰斯

简介: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 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分享几句名言: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Feeling:意义学习这一点我真的很赞同!

很有个人魅力的一个人啊…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一看,用现在的话讲“优秀!!”

书:《论会心团体》《对话录》

爱比克泰德与斯多葛哲学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认为的“好”的方向。

✨强调了意志的重要性

武志红老师提到的几本摧毁意识的书

《1984》《古拉格群岛》

确实是很残忍的…看过第一本,应该大家都看过,不做赘述

谈论一下意志这个话题,我觉得意志可以说是人区别与其他“生物”的很重要的一点了。

再就是他提到的“力所能及”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因为远大的目标都是通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才实现的。

扩展提到了

《别皈依了绝望》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空间”

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应该都有强大的内心以及比较为人豁达。

艾利斯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摘自得到App

今天的整个介绍的主要内容都是在讲信念和意志。

我的感受就是:

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多坚持一下!积少成多,就很棒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