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发现
人们对待理性,一般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认为,理性无所不能,是解决大多数人类所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的根基。理性主义哲学家一般采取这样的态度,他们认为哲学中的“认识论”是所有知识理论的基础。另外一种态度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最重要力量不是理性,而是其他非理性因素。他们或者认为,人们永远无法获得关于那些重大问题的充足知识;或者认为,即便一个人拥有对某个问题的充足知识,这些知识也不一定能够在现实中派上用场。这一派中极端的观点认为,理性甚至可能成为限制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我认为,理性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赞同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而培根在这里所说的“知识的力量”,也就是广泛意义上的理性。不仅现代科学证明了理性的力量,基于现代科学的技术也证明了理性的力量。科学的意义更加基础,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例如,互联网技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许多行业的生产效率,并且让生产和消费不再孤立地开展,而通过信息流通彼此互相促进。借助互联网平台,消费需求的信息刺激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扩大了消费服务的范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确实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进步,而这正是理性或知识所赋予我们的力量。
另外一面,我也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理性或知识的作用被夸大了。知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不能决定生产什么。理性可以缩短人类必要劳动时间,但不能决定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何处。科技的确可以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但却不能保证一倍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否需要以十倍精神财富的损失作为代价。最先进的科技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它们可能被有效利用以改善人类生活,也可能被误用或滥用,让人类生活得更糟。我的观点是,科技、知识或理性本身不是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它们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创造让理性发挥作用的一切有利条件,但也需要对理性可能产生的价值抱有合理的预期。
休谟在《人性论》中已经非常清楚地揭示,人类一切知识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我们所深信不疑的“因果关系”不过是经常在经验中反复出现的“关联关系”,而这种关联关系并没有任何先验的逻辑可以证明其必然性或合理性。在休谟工作的基础上,康德进一步指出,虽然人类知识无不源于经验,但将经验自动转化为知识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康德所说的这种将经验自动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理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经验,理性并不能转化为知识。同样地,离开理性,经验本身也仅仅是事实或感觉的堆积,并没有任何用处。
在休谟和康德之后,柏格森提出的“创造性直觉”、叔本华和尼采描述的“生存意志”也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所说的“潜意识”。无论我们怎么称呼这些名词,它们都隶属于人类的本能,而人类的这种本能是超理性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生存总是先于思考,本能总是先于理性,潜意识总是先于意识。
谁也不能否认,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往往是一些看似毫无逻辑的创造性行动改变了历史。这些创造性行动,也就是所谓的创新,只有在事后才能被理性充分地理解和认可。然而,当人们试图去模仿创新的时候,创新的灵丹妙药可能就失效了;创新根本无法被模仿。创新逻辑既无法被演绎,也无法被归纳。“创新逻辑”这个词本身可能就意味着矛盾。当创新完成之后,理性的作用体现于对成功创新的体系性维护。擅长创新的人,需要承担风险;具有理性优势的人,善于控制风险。
人们常说,纵使所有我们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可以否定“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说法在逻辑上固然没错,但在实际上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我们对天鹅的颜色这个问题抱有认真的态度,并且我们所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我们总需要下一个大致的结论。我们可能不说“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而说“大概讲,天鹅都是白色的”。不过,这个新说法与之前的说法更大程度是语言上的区别——最新的说法更加严谨,但在实际影响我们决策的方面,恐怕并没有两样。除非我们说,天鹅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黑色的,也可能是灰色的,诸如此类。只要我们一说话,语言就暴露了理性的局限。但是,我们总不能对什么都缄默不言。
然而,创造性行动的关键之处在于行动。我们并不在乎怎么去说,而是在乎怎么去做。创造性行动是让我们自己成为那第一只“黑天鹅”,让别人都可以异口同声地说——不是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而那第一只黑天鹅到底是谁。
与其在事后总结归纳、在事前猜测演绎,不如在事中创造行动。
创造源于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创造,属于自我发现的一部分。关于创造与自我发现的关系,详见《自己动手,创造发现》。自我发现,离不开对潜意识奥秘的认识。人类潜意识中蕴藏了巨大的潜能,而我们今天所已经认识到的,仅仅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我们越是认识潜意识中的奥秘,就越是能够发现自我身上源源不断的潜能。关于潜意识与自我发现的关系,详见《如何发现自我——认识潜意识的奥秘》。这里所谓的“自我”,并不仅局限于讨论某个单独个体所遇到的特殊情况,而是所有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内在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每个人也都可以创造出源于内在需求的独特价值。不断发现这个独特的自我,便是心理分析的目标,详见《心理分析的目标——发现自我》。
那么,潜意识与理性的关系是什么,理性在发现自我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潜意识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犹如一曲动人心弦的音乐,又如一幅意味深长的图画。理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这曲音乐和这幅图画。
理性,可以将潜意识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翻译成逻辑所借以使用的语言,而逻辑是打开人类知识中一把又一把晦涩艰深之锁的钥匙。理性,离不开语言和逻辑。语言,是记忆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工具。逻辑,是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潜意识可以带给我们灵感,但如果我们不能用理性将灵感转化为语言和逻辑,那么灵感并不能转化为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中所蕴藏的潜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首先获得的是灵感,我们其次需要运用理性将灵感固定下来,转化为语言和逻辑,并应用于具体的问题。并且,我们越是积极地运用理性来响应潜意识中的直觉,潜意识所传递的信息就越发清晰。
理性并不是灵感的敌人,反而是我们获取更多灵感的助手。但是,潜意识与理性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将事与愿违。并且,从直觉到理性或从灵感到逻辑,需要或长或短的时间。在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
不仅如此,我们在经验中所积累的事实是理性得以发挥价值的材料。并非所有我们自认为是灵感的就都有意义,许多感觉并不是来自潜意识,而理性可以借助经验事实来去伪存真。理性在对灵感的选择与过滤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潜意识如同统帅,为我们指明方向。理性如同将领,将方向翻译为语言,运用逻辑进行分析,使用事实进行检验,从而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我在《发现自我,忘记时间》中说过,我们只有挣脱时间的锁链,才可以进入潜意识所留给我们的广阔空间。理性能够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尤其,作为理性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使用机器将人类从经验中积累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理性节省下来的时间越多,发现自我所拥有的空间也就越大。许多时候,那些牵绊我们的荆棘被割去了,灵感的火焰自然就被点燃了。
2020年12月14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