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在錢幣消失之前
生活在台灣,使用金錢貨幣使得很習慣了。偶爾在歐美等其他國家使用金錢貨幣會有『一時忙亂』的感覺。前往外國的朋友,常常會有很深刻的印象,出門時帶著一疊鈔票去購物觀光,回家後是滿袋子的元角分零錢。
[吉光片羽]在錢幣消失之前在義大利、澳洲甚至是新加坡購物時,我習慣拿出一定面額的鈔票支付後,再攤開滿手的硬幣讓對方挑選(當然,請不要耽誤後面的客人)。不久前去澳洲時,購物結帳時是120.7元,於是我掏出120元的紙幣,然後伸出手讓櫃台小姐挑走零錢。但如果我拿121元付帳,就會找回幾個分幣。
就好像是特價499、特價199這樣似乎有點賺到,卻很不乾脆的感覺。
在台灣的流通貨幣到五角,但事實上五角已經在台灣很少用了,所以反而多半居於收藏價值。這種必須存在卻似乎有點多餘的五角跟分幣的幣值邏輯很有趣,但我不懂,於是就找了學金融的朋友詢問。
貨幣會分為本位幣跟輔助貨幣,輔助貨幣主用為『輔助』大面額貨幣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通常以小數點形式作為計數;匯率較高的貨幣多半擁有輔幣,如一角、一分等幣別。以台灣而言,一塊錢以上就是本位幣,而五角就是輔助幣。而匯率很高的歐元或美元,就會看到不足一元的流通輔幣。
譬如買一根巧克力棒要0.99元,也太不乾脆了吧(吼)
輔助貨幣有趣的地方就是『有限法償』與『無限法償』,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價格之下,支付方可以使用輔助貨幣去付款。而超出價格之上,支付方就必須使用本位幣做付款(賣家有權利拒收)。而有限法償標準則各國不一。如果要簡單地解釋情境,彷彿是在台灣拿200個五角去付100元菜錢這樣;而無限法償也就是有無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論支付的數額大小,收款人都不得拒絕接受。
如果你真的拿九個10美分跟九個1美分去買巧克力棒,你也很不乾脆。
幾年前去義大利旅遊時,一開始覺得讓店員自己去挑零錢這件事有點害羞。但事實上連當地人也是這樣,捏了一把零錢伸出手讓店員自己挑走。後來問了當地人也才知道,輔幣雖然仍具有流通性,但實際價值並不高,所以多半顧客與商家都不會太在意。
輔幣的流通性與實用性、以及方便性,依據各國的實際使用狀況而有所不同。在台灣5角的輔幣已經幾乎看不到了。輔幣除了找零付款之外,另一個功能則很適合小朋友玩存錢遊戲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