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女性“半工半休”的教育促进设想(上):让母亲回归家庭,承
文 ▏ 黄铭峰
一个孩子的教育要成功,首要的因素是重视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要成功,关键在于母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跃升世界第二,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大国。
而与世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的教育领域仍然是一块短板,应试教育模式至今依然被人诟病。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其弊端是各个学校在升学指标的压迫下,把繁重的课业压力转嫁给家长和孩子们,使得家长和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很多学生在本该学习的年龄产生了厌学情绪,家长们也为了孩子的学业焦虑万分。
在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出现了“天价学区房”的现象,这是应试教育走向极端和畸形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前兆。
短期来看,应试教育模式在未来的20-30年里仍然会持续下去。
虽然近年来,学校表面上一直在喊“减负”和“快乐教育”,但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停止挥动一天,各种潜在的课业压力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从中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造成了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大城市里的新生人口逐年减少,虽然现在生育政策鼓励生二孩,但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快速上升和职业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使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都不愿意再生二胎。
长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红利期已经接近终点,随着高素质人口的生育率下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是一个重大的优质人力资源供给瓶颈。
目前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
虽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工资水平比较高,但是生活成本相对也比较高。
在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未健全之前,每个家庭日常的支出较多,各项固定支出如房贷、汽车、教育、医疗、消费已占了一大部分,真正剩余的可支配资金并不是很多。
所以,正常的所谓“中产阶级”工薪族家庭,单靠男性一个人的收入是不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水平,夫妻两人必须同时工作才能过上小康生活。
对于年轻夫妻来说,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因为中国大部分的普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教育是中国家庭重要的日常话题。
可问题在于,随着应试教育的考学要求越来越高,单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跟不上学业要求的发展速度,以至于现在的家长忙完工作晚上忙孩子的作业,周末也带着孩子到处去辅导机构补课,结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累。
同时,这种无休无止的学习让孩子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排斥的心态,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有很多教育专家都意识到,孩子的教育要成功主要在家庭,责任在家长身上,学校只是起到知识传播和规范学习过程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家长的作用。
这样的教育观念从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家长自身的素养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决定了孩子的素养,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为了适应职场竞争的压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就算有时间关注,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
毕竟家长不是教育专家,所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能不能教育好就是老师的事情,孩子的教育出问题老师也有责任。
这就出现了一个重大悖论,一方面应试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需要家长参与孩子的日常教育活动。
而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自己对教育问题也不是很了解,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所以,结果是学校把一部分教育任务转嫁给家长,而家长则把教育的责任推还给学校,最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耽搁了,造成后续的教育无法有效推进。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家长不愿意参与孩子的日常教育,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
要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关键点在于家长要有充足的时间才能补足学校教育缺失的部分。
如果说中国教育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关系千丝万缕,不知从何处入手解开难题的话,那么问题的核心在于:家长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关注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弥补上中国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可现实的问题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要两个人同时上班挣钱,如何让父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子,给予孩子家庭教育的引导呢?通识智库给出一个可行性的方案是:让母亲回归家庭,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先让一部分有条件的职业女性,在孩子三岁之前回归家庭,承担起孩子的早期启蒙教育任务,并逐步推广到更多的职业女性回归家庭,完成女性所要承担的孩子教育与和谐家庭的使命。
从女性生理和心理层面来看,女性天然的工作场所就是家庭,厨房是女性的战场,而教育孩子就是女性最重要的职业。一个国家的孩子强,年轻人强主要看母亲的教育是否成功。
中国的历史上女性从来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像中国古代的孟子和孔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佘太君,近代有杨绛先生、钱学森母亲章兰娟、赵一曼等都是名人背后伟大的母亲。
上世纪五十年代,“女人能顶半边天”,让很多妇女走出家庭走上了工作岗位。
到了八十年代,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引进到中国,更加推进了妇女参与社会分工协作。
到了21世纪,女性和男性一样在职场中打拼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综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些时期由于战争或者疾病的原因使得男性人口减少,社会分工中需要女性参与劳动,这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需要决定的。
到了21世纪,中国经历了70多年的和平期,人口逐步得到恢复,据2016年最新统计,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已经达到116.9:100,有的省份甚至达到了135:100。按照这样的比例持续下去,到2020年,中国的适婚年龄男性要比女性整整多出3000-4000万。
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近年来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新生人口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量就业岗位未来会被网络和机器人所替代,社会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给年轻人。
所以,国家需要从现在开始审时度势,绸缪规划,以面对未来必将出现的“僧多粥少”的职场局面。
当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分工协作更加深入,很多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有明显复杂化、智能化、团队协作化的趋势。
而且,现代企业讲究组织效率和知识更新速度,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职场人士在很多重要岗位上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计算的。
尤其对女性来说,无论是从心理、情感和体力上,女性在竞争性强的行业领域中与男性相比都不占优势。
所以,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节奏,就业环境的不景气,企业对员工工作技能更新速度加快,工作时间精力的要求增加,都会对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造成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已婚女性要不断去适应职场竞争的需要,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在很多岗位上与优秀的男性竞争。另一方面,女性在孩子教育上的作用是男性无法替代的,加上现在的中国家庭中,繁重的家务大部分也是女性担当,所以女性很难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即使可以兼顾,也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和体力去支撑,以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交往为代价,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状态。
这种持续地付出以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状态,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怨言和情绪波动,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因素。
而且,由于上班挣钱实在没有时间带孩子,很多女性就把孩子托在老人或者各种校外辅导班,造成了很多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也缺失了很多来自家庭父母的关爱,从小就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无论从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还是从家庭教育的现实角度来看,为了孩子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获得来自父母的心理关爱,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女性到了回归家庭的历史阶段了。
这不是对女性有偏见的观点,而是结合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发挥女性天然本性,促进中国教育未来发展,让孩子具有更强的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如果你觉得不错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点个喜欢!欢迎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