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印度政府挤掉的一个小泡沫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打折的杨过
有一年,印度的一个地方发生宗教教派冲突,死伤众多。
一批难民逃入了一座神庙。这些难民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缺吃少穿,急需援助。
这给印度政府出了一道难题。直接派军队吧,有可能引起误会,激化矛盾。不派军队呢,难民又望眼欲穿,急需救助。
怎么办?印度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委托当地的商人代为运送、发放救济物资。政府承诺,事后报销商人的花费。
过了一段时间,宗教冲突平息下来。商人们把救济的账单报上来,该跟政府结账了。
政府官员拿到账单一看,不对呀,账单摆明了有水分。政府不想失信,也不想当冤大头,怎么办呢?
最后,他们这个难题交给了一个统计专家。专家面临着一个困境:冲突期间,一片混乱,冲突过后,人们已经各回各家,就连到底救济了多少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是一团乱麻。
这个专家还真不是吃素的,拿着账单苦思冥想一番,终于发现了破绽——盐。
你想,商人发放救济物资,食品、服装、药品、日用品,名目繁多,可以虚报的地方很多。但盐这东西,价格不高,总量不大,虚报的可能性很小,犯不上嘛。
假设盐的用量是真实的,而一个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基本稳定,由此就可以倒推出难民的大体人数。算出了难民数量,再评估食品、服装的虚报,就容易多了。
盐的数量是商人自己报的,政府并没有讲价打折。统计学家的推导又合情合理,丝丝入扣,商人们只能乖乖认账,知识就是力量啊!
(罗振宇《罗辑思维》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