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吃瓜”群众有多重要?

2016-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Arashi88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过去女人在家有丫鬟伺候,出门有仆人随从,每天就是花钱打扮,孩子生下来就给奶妈带,谁要敢说出去挣钱,那简直就是打老公的脸,败坏门风,我嘞个去,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居然失传了。”当时觉得有些好笑,严格说起来这段话有着很大的逻辑漏洞和偏向性,如果仅当做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私下赏玩倒也无可无不可,但发到朋友圈,同事群里是不是就有点欠妥了?

      由此我又想到前阵子刷爆朋友圈的先被“怒赞”后又被“怒骂”的“罗一笑事件”,还有年初的“魏则西事件”,等等,我对网络事件并不关注,往往是在很久之后才了解到事情的始末。我特地搜索了下2016年的网络热门事件排行榜,似乎中国的互联网总是不缺这样的“热闹”,我又搜了下国外的网络热门事件,看来国外也并非河清海晏啊,也许这是大数据时代的通病。但中国的网民在热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更加缺乏理性,有人说中国的普罗大众总是在感动与愤怒间转换,并非不无道理。

       中国网民的平均素质就真的如此低吗?似乎还真是如此,“缺乏独立思辨能力”,“以主观感受先入为主”,“跟风盲从”,“无脑喷子”,“网络暴民”等等,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普适定义。

      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不仅是信息量的增加,也包括信息的大量重复。这大大降低了网络信息源的信噪比,网民面对纷来沓至的信息过剩,专注力难免下降,庞大的信息量和大脑信息承载量的冲突又会引发信息焦虑甚至造成认知局限和认知障碍。一个观点是这么认为的:信息爆炸让我们查找所需信息的时间反而拉的更长,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而大部分人是缺乏在庞大但零散的信息中提炼重点的能力的,他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和知识,也就是盲从,从而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因此造成认知的局限和障碍。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网民的“扎堆“行为了,前一秒扎堆点赞,下一秒扎堆撕逼。可怕的并不是这种跟风,而是那些有自己思考能力的人被这些盲从者所“绑架”,拿罗一笑事件举例,刷屏之初,我想并不是没有人觉察出这有可能是一场炒作行为,但无法诉诸于口,因为你的朋友,同事,领导都在转发。你的疑虑一旦出口,可能得罪的就不是个别少数人了,这种时候该做也只能如此做的就是闭嘴,看他们打生打死,撕逼谩骂,我自做个静静的“吃瓜”群众。我想这样的“绑架”行为才是最可怕的吧?

      互联网还有一个喜欢断章取义的“恶习”也让我细思恐极,都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那么不管是你我他,所言所行都应当是在当前的时间,空间大背景下的产物,脱离任何一点都有可能不再是原本的意义。而有些人最喜欢做的便是脱离前言后语,不问时间背景,一味断章取义博IP,造成许多有冤无处诉,有气无处发的“苦主”。但媒体说谎了吗?并没有,他们只是没有说明全部的真相而已,如此也足够蒙蔽大部分群众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网络“大杀器”了,也就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之所以让人讳莫如深,一是它的不可控性,二是造成的隐私暴露恐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公权舆情的监督上是起着有益的作用的。这其中的利与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法制完善,执法严谨,这一杀器自会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根一般成为互联网历史中的一页篇章吧。

      逻辑思维中的一期罗胖也提到“大数据”时代会让真相浮出水面。我想补充的是,在真相浮现之前的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控制自己的主官意识,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去思考这件事的始末?如果做不到不带入私人情绪,那也请你默默的关闭窗口,静静的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吃瓜”群众,留待真相浮出。也许这样,现今的互联网才能多出几分清气,少几分戾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