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

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孩子

2020-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薄荷free

当孩子不停询问为什么的时候,要做的并不是立即指出答案。而是给孩子提供各种场景和线索,用“我不懂,但我们可以”互动原则,把发现的权利交还给孩子。以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归因,引导孩子自主发现问题的结论、自主积累知识和经验。

“我不懂,但我们可以”原则是指,当孩子不停发问时,需要先回应孩子,假装表达自己并不知晓(即便直接给出答案还是会被反复询问),但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和发现。

这种互动原则既保证了及时的回应,也给孩子提供基于问题和兴趣,进行下一步探索和寻找的机会。

同时,把孩子关注的重点从想知道答案,变成要去寻找答案,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

如果养育者嫌孩子反复询问太麻烦,只回复“我不知道”,“你别问我”、“你问我我问谁去”,但不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容易造成两种常见的后果。

1)孩子逐渐失去好奇心,减少了主动探索;

2)孩子有样学样,后续养育者主动互动时,孩子也简单模仿养育者的回应方式,“我不知道”。

因此,当被孩子“十万个为什么”暴击的时候,养育者可以多使用“我不懂,但我们可以”的互动原则。

一边假装不知道结果,一边带着孩子一起根据场景提示和线索“发现”结果,并和孩子一起为找到答案而高兴和庆祝。

比如,当孩子反复询问“爸爸/妈妈,挖掘机是怎么工作的?”

养育者可以蹲下来主动回应孩子道:“我不懂,但我们可以一起去问挖掘机司机叔叔呀。”

然后,带孩子去附近有挖掘机的地方,开始观察,并鼓励孩子主动上前询问叔叔同样的问题。

还可以带孩子一起打开有关于挖掘机的科普读物并扮演挖掘机司机,做情景扮演游戏,引导孩子了解知识点。

如果能带孩子到真实的场景里感受和互动交流肯定是效果最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让孩子主动去找熟悉该领域的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场景式体验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点拨有助于孩子更好更快进行归因。

b)鼓励孩子交流,特别是与陌生人交流;

基于问题和兴趣鼓励孩子接触陌生,可以丰富孩子早期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孩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孩子和陌生人交流,既可以帮助孩子学知识,还能练交流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c)为养育者减轻负担

每个人的精力、体力极有限,过多用在和孩子周旋某个有定论或无意义问题,对孩子和养育者都是一种浪费。

而且,每个人擅长的很不一样,如果把孩子带到特定环境里和专业人士学习,效果和效率都是显而易见提升的。

最后很想说,养育者在面对十万个为什么式提问时,选对方式方法很重要,既不能一言以蔽之,更不能用欺骗和编造来当百科全书式家长,百科全书式家长除了感动自己外,并不会对孩子早期心理发展有多少益处。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