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①从文字到自证,从知识到智慧,还是有着一段距离的。知识的积累并不一定会自动演变成智慧,文字也不一定会自发引起自证实践的发生。文字和知识是别人的实践,是别人的智慧总结形成的文字。文字是智慧,但文字不是我们的智慧,而是别人的智慧,它们是著者的智慧。文字如何才能成为我们的智慧呢?文字如何才能形成我们的体验和感悟呢?我们又如何才能感受这份感触呢?
再有道理的文字,再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句子,终究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和认可这些文字,只能证明我们对这些文字理解了,不排斥了,但是要想让他们融入到我们的身体中,则必须要实证,也就是实践。
情绪不能解决问题,着急不能解决问题,态度不能解决问题。无论在大脑中的情形幻化得是多么激烈,这一切其实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是开始。也就是要有一个下手处。如果没有下手处,这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应该这么做的意义状态中,却根本找不到怎么做,如何来一步一步做的次第。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一切又会转变为新型的自我感动和另外层次精神内耗。
条条大路通罗马。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路,就像在去往目的地之前,我打开了地图软件,然后地图软件给我很多条的线路,有的走高速,有的不走高速,有的红灯多,有的红灯少,有的距离近,有的时间短。如果我一直陷入对线路的比较,一直在考察线路的细节,那么我永远也不去达到地方。虽然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如果一味地在地图软件上琢磨线路细节,还是永远不能到达终点。
踏出去,开始上路,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纠结于细节,也不要纠结于线路的完美与否,当我们没有开始踏上这条路的时候,无所谓线路的完美与否,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甄别的资格。试想一下,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的人,却成了招标项目的负责人,这和盲人扔飞镖又有什么区别呢?
下手处到底什么呢?其实很明显,下手处就是觉,时刻保持觉得状态,时刻提醒觉的意识,慢慢地让觉连成片。这才是目前需要做的,而且也是目前能做的,不要过分考虑之后的事情,当我们没有足够的体验的时候,对下步的事情其实是没有知觉的。就像看书,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就会读出什么样的文字,就会读出什么样的意境,当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境界的时候,是万万读不出那种感觉的。世界一直在那里,我们没有发现,只是目前的我们还没有资格发现,待到一切具备,自然而然我们就会发现。尤其是如今,当我们没有相当的体验时,我们对所学的文字的想法是颠倒和没有觉察力的。我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次第感的,但这些事情却是有着次第感的。每句话都是对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何时是对的。
②向内求和事上练。
向内求和事上练是两个经常拿来说的词汇,但是什么事向内求和事上练?如何又能在实际生活中向内求和事上练呢?如果这些词语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仅仅存在我们于我们口舌之间,那么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
向内求和向外求是相对应的。向外求,顾名思义是向外部求索,从字面上来说,我们追逐除我之外的手段和工具,都属于向外求。我们所做的几乎都是在向外求,但是如今我们又说向外求是求而不得的,这似乎和我们的日常见闻比较不符合。求之于关系,求之于知识,求之于他人,这都是我们常见的措施,如何是求而不得呢?明明我们已经求得了,而且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这样操作的。难道这些都是表层的,难道这是误解?
向内求又是求什么呢?通过对自我的观察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处理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模式,处理问题的技巧,亦或是什么其他的。向内求肯定求的不是心安,而是对内心的探索。向内求是要真正的认识自己,难道我们不认识自己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真的不任何自己。从我自身的情况来看,我深知真的不了解,我们和自己真的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不太清楚自己的行为模式,不太了解自己的边界,不知道自己的极限,不清楚自己的反应模式。似乎我的内部机制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黑匣子,当事件发生时,我知道事件的两端,但是中间是如何运作产生,我却没有足够信心说我全部都明白。
试想一下,如果压根不知道自己内在模式,那么我们的运作和输出难道不是不可控的,事件的发生和走向难道不是不明确的吗?那么成功与否,又和我们又多大的关系呢?它更多依靠的是那个黑匣子的本能,而非我的智慧使然。我觉得这就是问题所在,这就是向内求的意义所在。
我需要认识我自己。认识的基础就是我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我需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知道自己的情绪模式,知道自己的感受模式,知道自己的应激模式,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甚至知道自己的黑匣子模式。调整自己的模式,添加所需要的各类条件,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持续做好每件事情。
事上练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在事情上学习。有句话说的好,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则永远不会忘。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作为修行的道场,把每件事情的发生作为锻炼的场地,充分利用我们的所学,充分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大道规律,用事情来体悟大道,检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