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老窝

2021-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半夏的熊猫

        昨天读完蒋勋老师四讲中的“住之美”,他说很喜欢“窝”这个说法。我们这里的方言里,家就是说成“窝”,中国有句老话“金窝银窝不是自己的狗窝。今天陪爸妈回村里看看老窝,邻居打电话来说是我们的老窝要漏雨了。其实老窝已经不能叫作“窝”了,它只是一个老房子,我们应该有至少二十年没有居住了。像蒋老师说的,房子不是家,要人用心打理过才是家。

        当然,这个老房子曾经是我最温暖,最安心的窝。小时候,我一直在这里长大,父母也住在这里,那时的他们只是在镇里打工,回到家了,还要种地,米面菜油,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然后拿去各个加工厂加工回来。那时从来不会因为“今天吃什么”而苦恼,因为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地里出什么就吃什么。比如春天,我们吃笋比较多;夏天了,茄子,四季豆,丝瓜等等蔬菜一般应有尽有;秋天,好像是花生、玉米、番薯这类粗粮比较多;一到冬天,好像就是腌菜主场了。

        我小时候,家里还养猪,养鸡等等。除了爸妈回家后还得顾着山上的农活,我有时候放学回家也得去帮忙割些草喂猪或者喂兔。那时,有钟表的人家都不多,都看日头算时间烧饭。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每到吃饭时间,如果家里谁还没回来,我们就站在阳台上喊“**,回家吃饭了。”我们村子小,一般这么一叫就全村都能听到。如果知道去山上了,我们一般会爬到村后的小山顶,然后对着相应的方向喊,一般就能听到,即使听不到,附近山上的人会帮着一路喊过去。那时候的山上,感觉挺热闹的,到处是人。不像现在,很多土地都荒废着,没人打理了。

        那时,整个村子也就一两户人家有电视。除了去这两家里看电视的人,大多数男的,都聚在村里的池塘边聊天吹牛。而女人们则三五一群的坐在各个宽敞的墙角聊聊各种家长里短的八卦,嘴上聊着,手里也从不闲着。农忙时,可能是剥着玉米、豆子啥的。农闲时,手里就织着毛衣,这活感觉就是一直干不完的。比如老妈 ,织完老爸的,织我的,然后织弟弟妹妹的,织完高领的织低领的,织完长袖织背心,织完上衣织裤子,反正就是一年到头,一有空就在织。

        现在的我们,基本把这项那时几乎每个女人都会技能给丢掉了。记得我上中专时的一个暑假,太空了,就买了所有材料,让老妈教我织毛衣,结果织到一半就丢着了,几年前整理老物件时,那个半件毛衣还被我整出来了。

        那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苦,清贫,可是回忆起来却总是甜甜的,特别温馨。反而现在,看似生活条件上了几个台阶,可是反而幸福感好像还没那时候强了,这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老窝 老家的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