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读书笔记《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在一次中新社记者培训中,讲师白岩松老师提到的。晚上回家就买了这本书《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么讲好一个故事》。但惭愧的是,1年过去了,这本书也没看完。更惭愧的是,借着这次“读书会”的机会,我还是没有看完……因为其中细节很多,不像看“闲书”,而是像课本一样,细细品读。
这本书,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凝聚了世界一流记者、编辑、作家或者出版人的思考和经验,受益匪浅。
讲述真实的故事,这件事儿其实很难。写出有人情味儿的作品更是难。
感触很深的是,书中提到,“你需要到现场那边去——去闻、去尝、去听人们的对话、去看他们的身体语言,去和那些将要被你写进报道里的人眼对眼、面对面。”
此次“烛光之旅”活动南昌站,我在课堂上巧遇了一位56岁的老教师。我在不打扰上课的情况下,我慢慢在教室里转悠,细细观察现场的受教教师们。这位老教师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们桌上都会放着手机,而他并没有,他的桌子上只有纸笔,他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在记录,这点让我很意外(我很喜欢用笔纸记录,矫情的我觉得这样很踏实)。他很像小学生,低头、抬头、低头、抬头……眼神一直随着老师,笔尖却也一直在移动。下课后,我坐在他身边跟他聊天,果然很有料:①他是新东方的“老粉丝”,随手从破旧手提包里掏出的新东方出品的图书更是惊喜;②他年纪很大了,56岁,还有4年就退休了;③他是一名乡村英语教师;④他没有获得培训资格,他是来蹭课的;⑤他非常认真(现场拍摄了视频,制作成了动图)。这些点太值得写了。
后来跟他聊了很多,他聊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现状,聊到了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他说“就像手机没电了一样,迫切地想给自己充电”,脸上露出的不好意思的表情,让我觉得深受感动。我很想把这篇稿子写好,但改来改去,怎么都觉得差很多。我想我还有好多需要打磨练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