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剧本与四种隐性的感情互动模式
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不断调整,保持觉察。
内在成长工作坊里,导师让我们做一次角色体验,大致意思就是,她会给我们一个剧本,而我们需要尽可能投入角色,演出这个角色的喜怒哀乐。
剧本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有一条河,名叫鳄鱼河,每当天气下雨的时候,河水会涨起,鳄鱼就会出没,吃掉过河的人。河的右岸和左岸分别是两个村庄。
小花住在河右边的村庄——河右村,她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姑娘,做事能力强,善于帮助村里的村民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黑是一名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船夫,他的爸爸在一年前风雨交加的夜里划船过河,被鳄鱼吃掉,所以小黑年幼丧父,一直被身边的人提醒,暴雨天万万不能过河。
阿娇是一个单纯美丽的女孩,但是她很天真,考虑问题不周全。
志明住在河的左岸——河左村。他是一个家境优越的富二代,一直渴望能够娶到一位单纯善良的好女孩。
阿娇和小花关系很好。小花看阿娇单纯,在生活上经常帮助阿娇出谋划策,做决定,解决阿娇的困难。阿娇在心里也特别认可小花这个好姐妹。后来阿娇和志明相爱了,志明想要娶阿娇回家。志明的家庭传统保守,所以在大婚之前,他们约定,结婚之日阿娇亲自去河左村找志明结婚。然而,就在结婚前一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河水涨的很高,河里的鳄鱼开始出没。阿娇急的直哭,不知如何是好,便匆忙跑去找小花帮忙,却万万没想到,小花对阿娇的乞求视而不见,连门都不愿意帮她开。阿娇无奈,只能跑去求助船夫小黑,拜托他送她过河。却不料小黑告诉她:“我的父亲死于河中,但我看你也很可怜,帮你可以,但我一个人过了这么久,从没碰过女人,如果你愿意留下来陪我一晚,我便送你过河。”
阿娇在走投无路之下,便选择了和小黑过夜。过河之后,阿娇心中有愧,于是把自己和小黑在一起的这件事情告诉了志明,不料志明一怒之下,给了阿娇一个耳光,认为阿娇的所作所为有失家族的颜面,发誓绝对不娶阿娇这样不清白的女子进门。阿娇伤心欲绝,跑去找小花理论,大哭指责小花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帮助她,反而害的她后半生只能在悔恨和自责当中度过。
当时我们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谬,四个角色都不可理喻,甚至很愚蠢。但导师说,入戏最深的人体验也最深刻,浪费体验就是浪费生命。所以带着些许抵触,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扮演起自己的角色,越不想演的人,其实后来都演得很入戏(比如我演志明的时候o(╥﹏╥)o)。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投射,对一个角色入戏越深,就越会把角色的遭遇带入自己的生命里,于是越演越起劲,越哭越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但实际上,当我们从一个角色,一个剧本里走出来,反观这几个人,观察他们的感情模式,往往会有更深的体悟。
首先,在小花的感情模式中,她所扮演的,是“替代的爱”。小花聪明,擅长出谋划策、解决问题,鉴于和阿娇是好姐妹,小花凡事亲力亲为,为阿娇解决了不少困难,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小花是代替阿娇做了决定,凡是碰到问题,总有人提前帮你做好了决定,解决了问题。时间一久,你还会动脑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决定是什么吗?这就导致在关键时刻,小花一次没能帮到阿娇,而阿娇也在关键节点上踩了坑,最终失去了自己的贞洁并且遭受了志明的羞辱。最终,阿娇却把这一切的原因归咎在小花头上,认为是这个所谓的好姐妹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抛弃了她。两个人都是有苦说不出。可是小花真的有错吗?有错,错就错在过去的她毫无下限的为阿娇做了太多决定,让阿娇间接丧失了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就好比,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父母替孩子做了所有的选择,而孩子也因此丧失了自我选择的能力,出现问题后无法自我负责,只能埋怨自己的父母。观察四周,其实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再看小黑,小黑在关系互动中实际扮演着“有条件的爱”。对于他来说,这一切都是一场交易。我可以帮你,但是我也要你的回报。我可以帮你过河,但我要你留下来陪我,把你给我。放在感情关系中,其本质就是一种交易模式,我可以爱你,但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满足我的条件,那么我就不再爱你,或者换别人来爱。这让我想起,我的前任过去总对我说:“我想和你结婚,如果你不想,那我只能去找一个想和我结婚的人,我相信那样的人有一大把。”那时候的我因为这些话一度很受伤,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自己是一个被摆在货架上的商品,如果我没有满足这名顾客的需求,那对方有权利在任何时候丢弃我,当我不满足条件时,我不值得被爱。
志明是我在体验过程中入戏最深的,因为志明想要的爱是一种“完美的爱”。什么是完美的爱?其背后的意思是——你必须无时不刻的满足我的需求,满足我的标准。志明认为,他的家族无法容忍一个不清白的姑娘,宁可死,宁可辜负,都不能为家族蒙羞。由此可见志明根本不是为自己而活,他为了家族的颜面、家族的标准和底线而活。追求完美,是人间至苦,完美等于完蛋。想想我过去的情感互动,确实很苛刻,收到玫瑰要埋怨花的包装不好看;收到礼物,要埋怨礼物的细节没弄好,还应该更好。那种逻辑和志明的很像,你达到了我的标准,足够优秀我才爱你。你达不到我的标准,不优秀,我就不再爱你。
最后一个人,就是阿娇,阿娇在剧本里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她一开始就被剥夺了选择权和自我负责的能力。最后却在关键选择时酿下大错,被欺负被羞辱,无奈而绝望。所以如何教养一个孩子,如何让孩子快乐?最好的答案,也许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们选择的权利以及爱与自由还给孩子,不再替他们做本该属于他们的选择。如果不是因为角色扮演,恐怕我也不会去觉察这个故事背后的隐喻和几种隐性的感情模式。人是多元化的,我们的身边其实拥有很多小花、阿娇、小黑和志明。如果我们不能时刻带着觉察,就会忽略这些不健康的互动模式,为生活徒增许多烦恼。
所以,借这篇文章,时刻提醒自己: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不断调整,不断保持觉察,愿自己能够早日过上幸福人生。
ps:对于这个故事有不同想法和见解的欢迎留言哦~喜欢心理学的朋友也可以多和我交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