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1)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9a1e356f8dda1ecd.jpg)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说起陶渊明,他可能才是真正的全民偶像,不分古今,不分类别。人们常常谈到归隐,要去深山老林里找一块地方定居,享受平静的日子,那他可是祖师级别的人物。
也不知是因为刚读了《永州八记》,接触了很多的生僻字,还是因为初中就学了的《桃花源记》在我脑中镌刻的太深,现在再来重读竟觉得特别简单。下面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桃花源记》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武陵为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出所行已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句造语工丽,让人仿佛能闻到花草的鲜嫩清香之味,引得渔人继续前行,一探究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56229183b3f580de.jpg)
不知道为什么学生时代的我就觉得这是真实的,好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而现在读来从第一段开始就知道作者是虚构的了。
既然这个人以捕鱼为业,那他哪还有那闲情“缘溪行”,还“忘路之远近”呢?只有有钱有闲的人才会这么干吧。那后面几句就像在浪漫的梦境中,更觉得虚假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里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ebe7096692f6a4a0.jpg)
第二段写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所以渔人迫不及待地舍船而入,眼前便出现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接下来从“土地平旷”一直到“并怡然自乐”段和开头的“忽逢”到“落英缤纷”段是本文中紫湘最喜欢的部分,记得高中有个同学的网名就叫做“阡陌”。
陶渊明描绘的这样一个地方恐怕也是无数人所向往的仙境,或厌世或避世的人心里欲而不得的一个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