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3》观后感
昨天在电影院看了《复仇者联盟3》,乍看这名字,让人想起一些网络游戏,但是整体看下来,感觉整部电影很有创造力,思路清晰,架构严密,主题引人深思,此外视觉冲击效果很明显,局部幽默处理很到位,但是如果仅仅沉浸在视觉效果和片段细节中,就容易忽视整体的价值,在生活中我们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被事物的表象和一时的效果所吸引,丧失宏观的判断力。
其次,不足的地方,毕竟是一部科幻片,人物的心理模式比较简单,事实形成的根基不牢固,以及影片的收尾不彻底,不过这部电影还有后续,暂且不论。从整体的思想上来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但是电影的局部呈现的思想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持续跟进的话一定还会回归基本轨道,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回归史,不断地走进胡同又进行反思,最终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价值,需要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重建秩序。
《复仇者联盟3》观后感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受,但是这些感受也转瞬即逝,倘若自己不再重新去梳理回顾的话。
生活其实给了我们许多的馈赠,但是倘若我们自己不去挖掘,就会停留在表象,从而感受不到事物的内涵。存在即是被感知,如果我们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即便多么丰盛的世界呈现在面前,依然味同嚼蜡,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每个人的内在认知不一样,碰撞出来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所见的世界是我们内在认知的呈现。于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诸多观点,并不存在对错之分,它反映的仅仅是我们本身内在认知的现状,这种内在认知很大程度上不受当下的意志操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人的内在认知也属于客观现象,因为他自身也是受到这个内在世界操控的。
我们的无意识会积累大量的负面信念或者正面信念,以及诸多的是非概念,它形成了我们内在的一片汪洋大海,时时作用于我们的身心,表意识的反应速度远远低于潜意识的反应速度。
因此倘若我们在生活中仅仅跟随自己一时的心念,不对其加以反观,就容易落入内在的陷阱,并且这种失序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而不断强化,直到人自身的觉察控制力几近消退,但是它始终不会泯灭。
《复仇者联盟3》观后感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受,相比于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看,更加能够将人带入氛围,屏蔽掉周围干扰信息,具有一种仪式感,让人处于相对专注的状态,更容易产生内在的轰鸣。
这是从外部环境创造条件使人专注,倘若人本身足够专注,即便环境是嘈杂的,也能找到自己的专注点从而自行屏蔽掉环境的干扰。这种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但是倘若缺乏觉察力和辨别力,专注力越高反而越容易引发危机。我们的心神可以同时演化多个角色,指挥者,执行者,障碍者,旁观者。指挥者里面又分上下级,高层指挥者,中级指挥者,基层指挥者。
我们所谓的障碍也都是自己内在设置的,或者说是内在功能没有真正开启导致的后果,倘若我们身边有良师益友,也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倘若没有,自身的辨别力尚未形成的时候,人就容易被自身的内在障碍所羁绊,无知是最大的羁绊,虽然看似它并不构成恶,但是它如同一张白纸,可以轻易地被染上黑色。
吸引我们的事物也可以通过训练强化它的影响,倘若我们总是沉浸在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就容易受到表象的干扰,因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与浮躁产生了共振,共振的意义就是二元的和合,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从陌生到熟悉,那一事物就成了我们内在的一部分,当我们再接触到那一事物的时候,我们内在对应的部分也会苏醒,倘若我们对此加以反观,新的概念就会引入,无意识的惯性会逐渐打破。
我们经历外部事件的时候,内在也在自我调整,这种调整是渗透的,蔓延的,逐渐翻转的,生生灭灭一刻不停的,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重力,也没有边界,仿佛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生命,它占据着我们的全部身心,而我们所认定的自我概念,只存在于它的局部,它承认所有它能够强烈感受到的,将它们定义为自己。
它并不企图消除所有的混乱,只是想建立宏观的秩序,在微观上保持流动。不论我们在现实中开辟了什么,都成为它的一部分,或者说现实的世界只是以某种手段让我们见到了它的一部分。现实的世界和电影相比,也是表象的叠加,情感与意志的组合,片段逻辑与整体逻辑的建构,感受的冲击和渗透,既在意料之内,也在意料之外。
原子排列方式的转变可以彻底变化事物的性质,内在气韵的调整也可以瞬间改变系统的导向,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的秩序和谐就能顺畅运作,这种秩序是在宏观引导前提下的多元平衡,如同一个国家的每个公民在遵守公共秩序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所长。
《复仇者联盟3》观后感对感受的研究不是朝夕可以完结的事情,在此略作探讨,它总是在自我颠覆,倘若我们的心智认为已然了解了它,那必然是陷入了觉知上的盲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