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阅读图画书的正确姿势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不久前听一位绘本大家讲绘本,她说每次都会从封面开始仔细看,再到封二,扉页,无一遗漏地观察后才开始给孩子读绘本。对于她如此的细致认真,真是让人佩服。
给孩子读绘本,多数时候我们总是翻开就读,张口就念,可是,真正去品读一本好的绘本,去感受书中人物的情绪,走进去再跳出来,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事。
还记得我第一次和孩子看《好脏的哈利》,书中的第一页是一条狗嘴里叼着一把刷子往前跑。第一句文字是这样的:“哈利是一只有黑点的白狗。”很普通的开场,孩子却看得很专注。
后来才发现,绘本的封面上是两条狗,一条有黑点的白狗,一条有白点的黑狗。第一张插图里,是有黑点的白狗前脚搭在浴缸边沿,嘴里叼着一把刷子,它的眼神看上去既温顺又滑稽。接下来的插图,是它衔着刷子往前跑。
原来故事早早从封面就开始了。它是谁,它要跑去哪里,为什么要叼着刷子。孩子带着这样的好奇开始了绘本内容的探索。而我看到的仅仅是一句话。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我和孩子找不到共鸣。有时甚至不能很好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在松居直先生所著的《幸福的种子》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给孩子读图画书(也即绘本)的注意点。
01
图画书阅读要退去教育功能,增进亲子关系
在伴读图画书的过程中,父母或多或少是希望给予孩子一些教育意义的。但是品质优良的图画书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插画构思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家长需要关注的反而是陪读本身:是否已将自己代入到书的内容中。
正如新西兰的优秀儿童图书馆员陶乐丝怀特所说:“只有当我们的心完全被图画书吸引时,我们才能进入它的世界。”
我个人在看图画书《晚安月亮》《公主的月亮》《你们都是我的最爱》这些书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会觉得这样的书分明就是给大人看的,插图优美素雅,文字凝练又不失天真,充满宁静与美感,仿佛被一首诗温柔地包裹。
有一句名言说:“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抑的喜悦。”我见过很多孩子看完书后的神情,就是这样平静而无法言语的喜悦。
任何书本,无论是适合成人看的文字类书籍,还是孩子喜欢的图画书,一定是在你翻开它的那一瞬间,身边的一切都已忘记,只愿意跟随作者的步伐,一步步去探索,一步步去发现,而这也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等全书看完,你会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就像是憋着一口气,现在终于轻松地舒展开来。或者你会露出微笑,想到故事中的人们,怎么那么幽默,那么让人喜欢。有时,你也会陷入思考,书中的人物是不是有你身边人的影子,那些趣事是不是在你身上也曾发生过。倘若有这样的领悟,图画书的功能几乎已经完全达到了。
02
摒弃提问和读后感,单纯地阅读
很多父母在阅读中喜欢边读边提问,“你看这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啊?”“小猪为什么要躲起来呢?”孩子一边看图,一边听内容,脑袋还要应付各种问题。
而下一次再读这本书时,ta就会边听边想,待会儿怎么回答妈妈的问题。很可惜,问题全都回答出来了,可孩子最宝贵的专注力却被破坏了。
同样,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时,孩子的思绪还沉浸在故事中,他们会回味,会思考,会幻想。给想象插上翅膀,天马行空是创造力的摇篮。而这段宝贵的时光正是孩子自由想象的时候。只是大人们早已忘了这回事,于是傲慢自大地提出问题,打断思绪。
松居直先生说:“大人们经常在这段时间(阅读结束时)不停地问问题,践踏这块幻想的美田。”
试想,当你参观完一处风景绝美之地,还回味在刚才一步一景的奇遇中,旁边不时传来一声:“喂,你觉得今天这个地方怎样啊,看完有什么感受?”“我们来想想有那些地方可以记下来写进作文里!”你一定会因为这样的打断而郁闷和愤怒的。
那些美好的思绪就像一片饼干,被人毫不留情地捏成了饼干碎屑。这样的行为太让人惋惜。
03
言传还需身教,有阅读习惯的父母才是孩子的榜样
总有焦虑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已经快小学毕业了,还是不喜欢阅读不爱看书怎么办。或许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的是家庭的阅读氛围,如果家里有一位喜爱阅读的长辈,孩子因为好奇和模仿,也会渐渐爱上阅读。
女儿一岁多时,每次看见我手上的书,总会充满好奇地挤过来问我,妈妈,这里面写的是什么啊。我会简单地告诉她书里的内容。她说,这全是文字,我还看不懂,那我就去看自己的书吧。然后一溜烟儿地跑去拿自己的书看了。
小一些的孩子需要父母读书给他们听,而长大后会念一些常用字的孩子,也需要父母读书给他们听。因为刚识得一些字的孩子,在阅读中往往会逐字逐句去认字,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连贯性和图画内容,倘若在中间发现好些不认识的字,那阅读的乐趣几乎降到没有,这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感。而父母读给孩子听,可以避免这种过度阶段的情绪反感。当孩子真正从书中找到了让自己满足的乐趣后,ta才会养成自我阅读终生阅读的习惯。
我们常说,常读书的人,他的眼界和格局都是不读书的人不可比拟的。是啊,因为人生只有短短数十年,而每读一本书,就让我们体验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读《月亮与六便士》让我们明白,梦想在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读《百年孤独》让我们看到,一个小镇的百年兴衰,也看到一个家族历经七代人的起起落落。读《巴黎圣母院》让我们懂得,即使在恶势力面前,也有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珍贵让人奋不顾身。
那些在迷茫时给我们力量,在痛苦时给我们安慰,在寂寥时给我们温暖的,可能就是儿时妈妈抱着你讲的一个故事,读的一本书,听的一段音乐。
那么,那些存在的过往就变得意义深远,因为你知道,在今后人生道路的某个节点,它会将你温柔唤醒,呵护你,鼓励你,慰藉你。
我们喜欢那些有才又有趣的人,从手握摇扇的高晓松,到气质如兰的于丹,都是从小在书香浸润中长大的。
而那小小的阅读的种子,是在你抱起孩子,让ta坐在你怀里,头抵着ta的头,手环着ta的手,在ta耳边温柔地读书时,轻轻种下去的。
文/月如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