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is to live
拜读过余华的《活着》后,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迟迟无法动笔。这就像是开始想要拜读这本书,却又犹豫翻看。“活着”这个词的定义好像不太适合生活化的解释而更偏向于一个富有哲学的探讨,往往提及自身便带有一份沉思,因此我常不敢去触碰它,更不愿去解释它,因为当我试着去理解它时,就像是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往哪去?”而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找不到答案的。
《活着》一书中没有用富有哲理的语句去探讨“活着”的意义,也没有站在云端的姿态去评价各色的人的“活着”的方式与价值,而是用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笔触描写了福贵平凡坎坷的一生,对“活着”做出了解释:
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叫嚣着:“live is not to live”,我们高声叫喊着人生和理想,念念不忘着诗和远方。
我们把活着赋予了太多的附加价值,我们说:“人生应该有追求,有理想,还有成功。”于是我们一边奋斗一边鄙夷着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我们不屑于与他们为伍并且告自己,不可以活成像他们那样的人,也相信着自己可以活的更精彩。
可是,我们是为了理想和成功才活着的吗?不是的理想不过是在活着的基础上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成功也不过是个体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的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一切皆以活着为基础,一切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活着》一书中的福贵在先后经历了父母,妻子,儿女以及孙子的离去后,年老的他依旧倔强地活着。在之前他可能为家人而活着,可是当身边的亲人都陆续离开时,才明白他一直都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并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二、"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想要练习舞蹈的你,害怕别人说自己肢体不协调,动作搞笑,而一再犹豫最后放弃。想要练习唱歌的你,因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的五音不全,一直不敢开口,最后一无所获。
在生活里,我们往往在意着他人的看法,将生活过的像是一场表演,往往忽略了自我真实的感受。
为什么要“活着”来定义福贵坎坷的一生,而不是“幸存”。这大概就是他人眼中的福贵和福贵自我的感受,在那样的年代里,福贵的一生都是在夹缝中生存着,好像只有苦难和坎坷,可是福贵自己却认为在这一生中自己感受到了幸福,快乐和满足,这是福贵自己清清楚楚感受到的,而不是他人的任何看法。
无论身边的人如何看待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只要自己觉得这是我们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所喜欢的,那么人生就胜过了大多数人。
三、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永远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live is to live如果说“活着”取决于自己的感受而非他人的看法,那么又该如何活着,是快乐还是悲伤,就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了。
一个生性悲观的人,往往一生都生活在压抑之中,他们感到的通常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落差,自动忽视掉自己所拥有的。即使拥有相同的东西,他们也并不会觉得快乐,因为他们习惯了对自己命运怜惜和不公的思考方式。而一个乐观的人,往往会忽视掉生活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他们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所拥有的,并且乐不彼此地从中发现向上生活的乐趣。
《活着》一书中,晚年的福贵失去了全部的家人,他说“有时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担心谁了。”经历了种种的坎坷后,最后只剩下孤独的一个老人,任谁想都觉得这是一个悲惨的人生,可是福贵自己却不这样认为。
同处在一个环境中,不同心态,对于生活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是晴是雨,还需要我们自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