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我的“变老”三部曲
我长得老相已有历史了,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遭受了同事、朋友们不少的“口诛”和“摧残”,不过咱无畏压力,愈挫愈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至今天竟还敢以此为题说道一番。
反思自己的变老,应该是“三部曲”式推进的。
第一部,是老之似至期。1984年春季是大四第二学期,我们在石家庄某兵工厂子弟学校实习,期间认真备课,以最佳状态讲课,赢得了所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第一次上课后,子弟学校的老师就问我,你以前教过学?我笑了,上大学时我才17周岁,给谁教学?因为我从来都是以正能量理解别人讲话的,所以也就想当然的以为这是在夸我为人成熟,教学老练,初登讲台就像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一样。其实,现在想来,人家这不是在含而不露的说咱长得老相吗。不过当时指导老师的一席话到为我以后的教学注入了不少自信。
一级一级的水平,年轻人的水平到底就不如老师们。大学毕业后开始谈恋爱,起码有两人说我虚报了年龄,隐瞒了岁数,因此始谈即止。直到经媒人牵线和同里、同庚的同学恋爱结婚后,才使她们的怀疑不攻自破。结婚后爱人的一个同事还好奇地问,他跟你大几岁呀?爱人笑笑说,我们同岁。所以我称此一时期为老之似至期。
第二部,是老之将至期。因为自己身上已深深的打上了老相的印记,所以同事、朋友相聚闲谈时,往往以此打趣嘲噱,我则满不在乎,敬之以自嘲自黑,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只不过是相互间的取乐而已,咱满头的乌发即是铁证。然而谁料想有一天这满头乌发竟也想弃我而去了。
记得1993年的春天,单位同事盖房,相互帮忙干点活当年是常事,在他家里搬砖和泥忙活了一天,头上脸上暴了一层土,回家正好路过理发馆,于是顺便理个发,也顺便把头脸洗一洗,一举两得。坐定后我特意嘱咐,剪的短一些,理发师咧嘴一笑,竟说还短什么,头顶上哪里还有头发?我着实吃了一惊,自此才知道卸顶了?向“深老”又迈进了一步。而此年我才周岁30。
为了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更有效的宣传南宫,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明清南宫十景为题材定制一些礼品鼻烟壶,作为文体局长,且对南宫十景又略有一些发言权的我,被理所当然的安排为此项工作的牵头人,负责与衡水市的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先生联系沟通。那是2007年,我44岁。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中午吃饭时年近古稀的习三先生非把我让到主宾位置,并微笑着对我说“您老请坐”,我当然坚辞不受,经反复劝让,直到把主宾席座位撤掉,大家才落了座。在此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当年同去协商此事的还有大我9岁的市委党校常务校长、南宫知名书画家李志杭仁兄。可见习三先生对我施以主宾、“您老”之礼,肯定不是因为官职,再者习三先生也绝不会那么势利,个中原因不言自明。后经李校长渲染,竟成了我们相聚后的笑谈。
更可笑的是,2009年8月我作为老干部局局长带领刘明沐、谢强、李志杭三位文化界老干部,赴北京、廊坊、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市参观考察城市广场建设,在沧州铁狮子公园,检票员竟把我一个46岁的中年人,当成70岁老人让免票入园,而把真正70多岁、60岁和接近60岁的三人拒之门外。为此,可让老三位幸福了一路。
检票员一人眼拙,情有可原,可多人“眼拙”就另有原因了。2012年在首都北京的地铁上,我竟莫名其妙的几次享受让座待遇,起初感到大惑不解,后来才明白,原来自己早已是“老人”了。不过再想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言“老夫聊发少年狂”,当年在密州任知州的苏轼年方38岁,人家就自称“老夫”了,咱都49岁了还能说不老吗?我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一现实。
第三部,老之已至期。农历二月生日,今天是60虚岁零5天,还有不到一年就该退休了。现已进入准老年人行列,马上就要摘掉假冒老人的帽子,成为堂堂正正的老年人,安安心心、自自然然的过退休生活了。从来都没焗油染发,现在更不用了,而且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再也别以此话题取笑咱了。
“可气”的是现在仍有同事笑里藏刀的“献媚”于我,说什么有人变老的早,有人变老的晚,像你这模样已经没有再老的空间了,就是到了八十岁也不会再变样子了。对于这表面恭维,暗地埋雷的伎俩,咱一眼就看穿了,并马上予以“严词”戳穿。这是在表扬我?你们岂不是在说我现在的模样就象个八十多岁老头子吗?听后他们哈哈大笑起来,看来你还真的不老,这不还能听出好赖话吗。
说归说笑归笑,“老”是不可抗拒的,不过老更是一种福分。俄乌冲突中阵亡的士兵们,他们还有变老的可能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自比“老骥”的曹操53岁时的豪言,可刚到65岁他就挂了,按现在的预期寿命能算老吗?
然而真正老了,诸多不便也就如影随形了。“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眼涩、眼花、失眠,腿脚生疾,由“中午两条腿,变成了晚上三条腿”。这只是白居易《咏老赠梦得》展示的初级老境,若再加上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凉晚境,就更加不堪了。
都说孝心不能等待,其实进入老年期以后,未来更不可期。当然,年轻尚不怕老,老了也就更不用怕了,既老之,则安之。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面对晚景刘禹锡已给出了答案,何况更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圣人之教呢。“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高山仰止,知行合一,还是践行圣人之道吧,保持“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趁着今天还年轻,直至终老。( 2022年3月9日)
张范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