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智慧说话技巧职场普世智慧

【说话的智慧】描述性词语害死人

2017-12-20  本文已影响1人  沁蓝说
【说话的智慧】描述性词语害死人

文 沁蓝

“我马上就到了!”

结果一个小时后还没看到人,桌上的饭菜早已冰凉。

我们是不是经常如此被坑。

到底多久算“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可在争分夺秒的时候,零点几秒之差也会耽误正事。

我就曾经被坑过很多回。

搭车的时候,对方说快到了,于是寒风中苦等,结果二十多分钟过去仍不见车来。

请人吃饭的时候,对方说快下车了,开始开火准备,结果菜凉了都不见人影。(说是在地下车库迷路了……)

询问工作完成情况时,老是说快完成了,结果一个月过去还没收尾。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我仍不吸取教训,一次次被坑。

经常气得直蹬脚,质问道:“你不是说快了吗?”

对方却气定神闲地回答:“这不很快吗!”

何解?

因为对快的理解不同,所以出现矛盾与误会。

还有一次朋友请吃饭,开始估算人大概十二个左右,结果大家纷纷拖家带口,加小孩一共来了二十个,连饭都没煮够。

大家只能吃个半饱不说,作为主人也很不好意思。

因为表述不准确,结果自然出现分歧。

就像中国的菜肴烹饪老爱说“少许”,但究竟多少算少许呢?

如果用“克”来表述又不实际,毕竟没有一个方便度量的工具。

那如何处理?

尽量使用标准化工具,比如婴幼儿奶粉都自带勺子,明确一勺配多少毫升的水,既具实操性又不会出错。

工作也是如此,对任务进程的表述一定要具体,不仅要说明处于什么阶段,还要讲清楚离目标有多远,要花多久时间才能完成,如果需延迟原因是什么,延迟多久等。

不要永远都是一句“正在开展中”、“正在完善中”、“将进一步做好”,不以对方明白为目的的表达,都有些耍流氓。

所以,在程度表述上、进程描述里的用词一旦不精准,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尤其是在需要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场景中,还有可能出现重大失误。

于是,我开始尽量规避描述性词语以及模糊性表述,如“快了”、“马上”、“就”、“应该”、“好像”、“正在完成”、“差一点”、“差不多”、“左右”、“少许”……

如果能够精准的,务求精准;

实在不能精准的,至少也要给出范围。

比如:

“我还有五分钟到。”

“两天就能完成。”

“这次失败主要是因为成本比别人高了10%。”

“我们一共来八人左右,可能还有两个小孩。”

……

不管是生活里,还是工作中,如果都尽量以定量的标准去描述,以双方都能统一认知的词语去形容,会少很多矛盾和误会。

互相理解本就不易,且说且珍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