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鸡毛蒜皮系列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24)——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3人  有梦想的唐糖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昨天下午我和朋友S一起去德明古镇游览。S在我所有的朋友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5号人格,我是很热衷藏在自己的"古堡"中透过一扇小窗户看外面的世界的。在我的朋友圈里,如果别人不主动找我,我几乎从来不主动约别人。唯有和S的相处,是个例外。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主动给她打电话,约她出来玩或者一起吃饭。因为我发现,如果我不主动,我和S就没有"然后"了。我宅,她比我更宅。

昨天中午本来我打算我父母家吃饭,然后下午就待在父母家,晚上的沙龙也在附近,蹭完午饭再蹭晚饭,然后去上沙龙。结果去吃饭的路上给S打电话,她突然提议:天气正好,不如我们下午去游德明吧。如果换成别人提这种要求,十有八九我会拒绝——我已经去过八百次了,冬天那也没什么人,一片荒凉,没什么好看的;我们俩没有车,还得倒着地铁公交过去,在路上要花很长时间;我正要去父母家,吃完饭还准备大睡一觉,这样做打乱了我的计划,吃完午饭我就得马上出门,而我实际上很困;我晚上还得赶回来上沙龙,这样一天的奔波,实在是太累了…….

但是S提议,我就很快的答应了。甚至吃完饭后S告诉我,她查的信息说下午没有公交车了,只能取消计划,按照我的一贯作风,会顺坡下驴表示赞同。但是我又重新查了一遍,告诉她下午有车,于是,我们的德明之行最终才得以实现。而且,一切如我所料,我们确实很赶,我也是在上沙龙的前一刻才匆匆赶了回来,买了一个汉堡去上课。

特别介绍了这么多我与S的相处模式,是对了解s这个人有些帮助。

我和s聊天,她跟我说了她自己的一个困扰。她上班坐班车,有一个师傅的家因为离她不算太远,所以经常和她一起作伴下车。但是,其实那位师傅的家离她家还有一站地的距离,师傅之所以早下车,是担心她一个人路上危险,怕她害怕,所以顺路把她送回家自己再回去。另外,早晨上班,师傅也会同样这样做,专门去接她。她对于这种来自别人"额外的"照顾非常崩溃,她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心理又不想麻烦别人,这种被动的赠与让她觉得非常抓狂。

我首先帮S厘清了她心中真实的感受——对于师傅的做法,她并不是觉得师傅越界了,给她造成了困扰,而是一方面希望被人照顾,另一方面又觉得无以为报,"不想欠人人情",这种不想"欠别人"的心理,是让她内耗的根源。

我和S是多年的好友,对她的性格也很了解。S之所以有这样的烦恼,根本原因是在她过去的人生经验里,她所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长期的驯化,让一个坚固的信念深深的植根于她的心里,即"我不可能(不配)获得别人平白无故的爱和关心","别人给我的所有爱和关心,我都必须以相应的价值还回去,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我对s说,别人给你一块水果糖,你就必须还一块大白兔奶糖。当你发现你兜里没有大白兔时,你就非常焦虑,紧张,当对方不断的送给你水果糖时,你觉得无力应对,甚至恼羞成怒,想大喝一声:别给了!我还不起了!这时候,别人的爱和关心,对你而言,成了困扰。

还有,因为自己总处于"还不起"的状态,所以干脆避免和外界发生接触,只维持最底线交往——这样做,就不用一来一回的还来还去。于是,你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连你最好的朋友,也就是我,你都不会主动来往。你封闭在自己的壳里,过着麻木而孤独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真的是S想要的吗?并不是。正因为童年缺少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所以,S其实特别渴望有人关心和爱。但是,她又对这种爱充满恐惧和陌生——没有爱的时候,渴望爱,有爱的时候,不知所措,推开爱。

S很瘦,瘦的像一颗羸弱的豆芽。一颗长期内耗的心,使她根本胖不起来。

我从小听到大人的教诲就是:父母的爱,是全天下最无私的爱,除了父母,没有人会这么爱你。

我长大后学了心理才知道: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最无私的爱,孩子是父母天然忠诚的追随者,唯父母马首是瞻,孩子对父母的爱,纯粹的没有一丝杂质。

这个概念颠覆了我几十年的信念。我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接受,用了很长时间。这个残酷的"真相",让我欲哭无泪。

父母的爱,真的是最无私的吗?恰恰相反,我们得到的太多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你要先完成作业,我才能给你买零食","你一点也不乖,我不喜欢你了"、"你这孩子太不让人省心了,我要是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生你"、"你考试成绩这么差,简直让我丢死人了"………这样的话,从小到大听的还少吗?这样的表达,有几个家长敢拍着胸脯说,从来没有流露过半句?

演员梅婷曾经带她的两个孩子一起参加过一个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参加节目时梅婷刚生完二胎不久,她的大女儿快快三岁。节目播出后,很多人都说不喜欢快快,说快快不可爱,不乖,对弟弟不好,甚至还有人说快快恶毒,没教养。因为她曾经在弟弟哭闹时上去打了弟弟两巴掌,她还在妈妈照顾弟弟时,在另一个屋大声哭闹,让妈妈身心疲惫。

但我却非常喜欢快快,她敏感,聪明,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有一次对着镜头自言自语:魔镜魔镜,谁是天下最漂亮的小女孩啊?问完之后,她自己回答:快快,是快快啊。

瞧瞧网友对快快的评价吧:不乖、不可爱、恶毒,没教养….对一个三岁的孩子,用了这么多恶毒的词汇评判她。难道,成人不才是最恶毒的吗?或者说,这些可怜的成人,虽然年龄上长成了成人,但心智却还停留在巨婴阶段。他们自己从小接受着各种有条件的爱,被各种标准和要求约束,长大后,再用这些莫须有的标准去约束孩子——小时候他们被刽子手屠杀,长大后他们自己变成了刽子手。

其实快快的反应再正常不过了。她没有任何错,是父母没有给她做好心理建设和安全感就生了二胎,她对弟弟的嫉妒、攻击,她的不乖、不听话,全都是因为作为一个幼童,在没有得到充分的爱的时候的挣扎的表现。

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却将其定义为:不乖、不听话、不懂事,没教养。

如果她表现的特别乖,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得到了充分的爱,不需要再用"作"的方式试探,榨取父母的爱,这时她会对弟弟的存在表现的很宽容平和。二是压抑了自己。把自己渴望得到爱和照顾的愿望活生生的压了下去,不敢表达。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像快快这样勇于争取的孩子,才是一个心理正常的孩子应有的表现。

梅婷有一次因为快快打了弟弟一巴掌,非常恼火,她冲上去抱住哇哇大哭的弟弟,把快快推到一边,还翻了一个巨大的白眼。

如果不是摄像机记录下这个经典的白眼,恐怕快快也很难"翻身"。从这个充满嫌恶的白眼之后,网友画风突变,开始同情快快,指责梅婷。我想如果没有摄像机的拍摄,梅婷也绝对没有意识到她在当时对快快翻了一个多么恶毒的白眼。这个白眼的杀伤力,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是多么的巨大。

在节目的后期,梅婷认识到对快快的疏忽和错误的管教方式,调整了态度,于是,一个开朗、活泼、充满爱心的快快诞生了。她会很有爱心的给弟弟讲故事,安慰哭啼的弟弟。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一个孩子的塑造,完全是由她的父母完成的。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就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在我们不懂这些的时候,会拿着苛刻的标尺去衡量孩子,打着爱的名义,不断的伤害孩子。我们读不懂孩子的心,却嫌弃孩子的行为。给他们贴上各种恶毒的标签,说出各种恶毒的诅咒。

最可笑的是,我们居然还口口声声的标榜自己"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

请问,你要脸吗?

也许你爱的初衷是无私的,但是,在爱的过程中,你用了太多自私的方式,不断蚕食那颗幼小的心灵。

我的朋友S,一个羸弱的,不敢大声说话的女孩。她平时和我说话时用的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唉""算了"。这些估计她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口头禅,压下了她多少委屈和无奈。

昨天我跟她说,你没有得到恰当的爱、充足的爱、无条件的爱,你的心里已经伤痕累累,现在碰都不敢碰,一边流着血,一边却恐惧着别人过来包扎。但是你今天这个样子,不是你的错,是你父母的错。是他们错误的教养方式把你养成这个样子的。

你必须记住,这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你不用天天觉得愧对父母,觉得自己永远有错。你没有错,是他们的错。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有选择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把你伤害的体无完肤,但是,你可以选择找方法愈合或一直任凭伤口流血直至生命消耗殆尽。这种选择权,无论外界情况多么糟糕,都永远属于你。

我告诉她,你不用害怕。知道自己的伤在哪,知道自己怎么伤的,就开始了愈合伤口的第一步。愈合伤口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手术,但是总有办法解决。科学昌明,医学先进,你还有我这个学过心理的咨询师朋友。所以,一切都不是事儿。只要你想这么做,就一定有办法。

不善和人打交道的S在和我游玩古镇的过程中,一直挽着我的胳膊。这种下意识的依赖和信任,对于她来说,非常难得。这也是为什么一向"高冷"的我会对她的态度与对别人特别不同的原因。在我说话时,她看着我,不断的点头。但是自己很少说话,只是在听我说——这几乎是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模式。

我和s的话题远不止这一个。明天接着探讨"评判"这个话题。

今天的鸡毛蒜皮就到这里啦,我们明天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