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培训自我觉察

进化之路

2023-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徐立华

最近三天吴校带领我们进行好奇对话的练习,让我们从书本、理论、讲座的学习转入到实战演练。

我参加了两次真实演练,观摩其他伙伴根据大家提供的情景进行演练的时候,作为旁观者,我看到了我们自己常见的对话模式,我们太习惯讲道理、引导和说服他人了,所以很快我们就进入到了那种模式之中,然后我们以为的“问题”就停留在原有状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在我们与产生“问题”的人对话之后,把情况弄得更加僵化了。于是,我们的对话卡在那里,无法继续下去了。

第一次小组练习的时候,我和禹君奶奶一组,媛琳妈妈作为观察员。我扮演老师的角色,禹君奶奶扮演孩子的角色。说实话,我能感受到禹君奶奶的合作和善意,但是当她不断地配合我说出一些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想法的话语时,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隔了一堵厚厚的墙,我怎么也感触不到孩子的真实感觉和想法,我的话就是飘在空气中的蒸汽,一边飘一边消失,对话的结果就是我们在支撑着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急于走进孩子内心的焦虑状态中。

通过和禹君奶奶的对话我意识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类似的这种情景,那些懂事的孩子,那些听话的孩子,那些希望得到老师认可和赞赏的孩子,那些希望老师开心和满意的孩子,他们有多少时候是隐藏、封闭甚至是委屈了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来迎合和满足我们的想法的呢?

我们当家长也好,做老师也好,很多时候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是守规矩的,听话的,懂事的,乖巧的,优秀的,可是我们如果我们自己处于孩子的角度想想,我们在满足家长或者老师的这些期待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出自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吗?我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是身心完整、自由快乐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我们又如何去看待我们对孩子或者学生的期待呢?我们为人父母也好,作为人师也好,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努力优秀还是希望我们的孩子真的是个自由而幸福的完整的人呢?

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问自己,我属于哪种父母和老师呢?我希望自己是哪种父母和老师呢?

第三天的小组演练,我和金局一组,禹君奶奶做观察员。我扮演不听话的孩子,金局扮演老师的角色。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觉到金局想要引导我向着她心中期待的方向靠近,于是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自发的逆反心理。为什么我必须要按照你的预设去做呢?你的道理禁得起推敲吗?你列举的例子是想要暗示我你的想法吗?我的心中出现的都是疑问,我没有感觉到那些话语进入到我的内心,也感觉不到我的情感被她感觉到,我有一种被道理包围着但是我却在极力突围的感觉。说到最后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金局,她和我都笑了,是的,想要引导别人按照某种方向去做的努力就这样在我设置的重重障碍中败下阵来。

通过这两次进入小组自己和伙伴进行情景式真实演练,我的体会是: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位置,我感受到自己在对话过程中的无力、无奈和无助,情绪上也禁不止会感动失望、失落和挫败。当我作为学生或者孩子的角色与老师或者家长对话的时候,一旦我感觉到了家长的引导、说服和他心中希望我要达成的某种结果,我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抗拒心理。我在反思自己的这些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感觉在告诉我什么呢?这些设身处地的体验真的让我明白了一些以前自己不太理解的现象,那是因为以前自己一直都是在自己的角度和位置去思考和看问题、看事情、看孩子、看学生,却没有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也会忽略他们的感受,在道理上绕来绕去,我想起徐立导演的电影《生命旅途》中的那句话,我们到底在乎的事情还是生命本身。是啊!我们到底在乎的事情还是生命本身啊,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是在生命本身上,那么我们真的还会在道理上执着地坚持下去吗?

通过这两次躬身入局的体验,我对很多事情的感受不同了,就像金局说的那样,我们的固有思维太强大了,改变起来真的很难,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的真实状态,这就是一个良好的新开始,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我们就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一点一点走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