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温柔又勇敢,他是世界上最懂孩子的心理学家 | 温尼科特诞辰12
谨以此文纪念英国著名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诞辰120周年
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1896—1971)1896年4月7日生于英国普利茅斯。今天是温尼科特诞辰120周年,他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最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
温尼科特是精神分析历史上一个非理论的理论家,因为他没有构思一个有这严密系统的理论,而是带有诗意,甚至是随意性地发展了不少著名的临床概念和育儿名言,例如,过渡性客体、足够好的母亲、假性自我等。从传记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概念和他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几乎每个精神分析理论都是该理论创始人的欲望的历史和描述,从儿扩展了精神分析对人性的广度。
——徐钧
温尼科特其人
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1896—1971)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最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1896年4月7日生于英国普利茅斯。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的发展。他是第一个在BBC开设专栏的心理学家,而且一开就开了24年。通过英国BBC的无线广播,温尼科特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不同于克莱茵仍保留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驱力,温尼科特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
温尼科特生平
1896年:出生在英国普利茅斯的一个有教养的、信仰新教的家庭。
1916年:一战中断了他的医学教育,成为一名医助人员。
1923年:开始找詹姆斯·斯特拉奇给自己做精神分析。在女王儿童医院和帕丁顿绿色儿童医院分别获得职位。在这两家医院,他从事了40年的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的工作。
1939年:开始在英国BBC电台做系列节目,一直持续到1962年。
1941年:研究流浪和贫困对儿童的影响。
1956~59年/1965~68年:担任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1971年:在伦敦去世。临终前在记事本上写下祈祷:“噢,上帝!让我死后如同生前!”
温尼科特成就
他曾经说过:“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good enough)母亲就可以了。”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呢?温尼科特在其著作《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这样注解:“足够好的母亲……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我国心理学者曾奇峰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一个妈妈越是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温尼科特强调自体形成时的环境重要性,他说环境,当它够好时,会促进婴儿的成熟过程。婴儿依赖环境所带来的粮食,而环境(在母亲的身上)则会针对婴儿不同的需求自行调适。随着成长,婴儿会慢慢地不那么依赖环境或母亲。
环境的状况,不论是好或不好,都会形塑婴儿的发展。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母亲的照顾。温尼科特说:"最初,母亲本身就是这个促进发展的环境"。此促进发展的环境其特质即是"调适"。温尼科特即使用此一名称来描述"环境"对婴儿需求所做的调适。婴儿的需求及成熟的历程才是中心重要的,而适应它们则是父母的责任。也就是说,开始是母亲要全然施予到婴儿的照顾上,然后慢慢地她要朝向"去适应",即一种重新对本身自主独立性的主张。当该客体从主观性的改变到成为客观所感知的时,孩童乃逐渐离开全能的阶段。
以下是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吴和鸣眼中的温尼科特。
儿科医生温尼科特
作者 | 吴和鸣
声明 | 本文为吴和鸣为《温尼科特传》所作序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1896—1971)是儿科医生,这一直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三十五年前读医科时,我们三大班有六十多个儿科系的同学,如今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或儿科工作,我总能想到他们与孩子们工作时的状态,很特别的是他们看孩子时的眼神,与我们看成年病人是全然不同的。我在温尼科特的照片中也看到那种眼神,是含笑的、接纳的、稳妥的……
儿科医生温尼科特用那种眼神如此看过来。例如喂奶,他就有三个观察点:婴儿、母亲,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母婴。关于喂奶的故事重点不再是奶汁本身,而是要从这三个视角讲述。
那么在儿科医生温尼科特,他眼睛里是怎样的婴儿,怎样的母亲,怎样的母婴?
先说母婴:一个吃奶喂奶的行为。但不止于此,这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在空间与时间中发生着复杂的相遇。温尼科特经典的说法是:没有婴儿这回事。他的意思是,婴儿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有吃奶的婴儿,就必定有喂奶的母亲,所以看到了婴儿,就看到照顾他的母亲。没有母亲的照顾,就没有婴儿,婴儿与母亲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这一空间上的整体,随着时间的变化,婴儿孕育而成为一个个体,经历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独立自主的过程。而且喂奶伴随着凝视,“当我看到我被凝视,我就存在”(When I look I am seen, so I exist)。母亲凝视着婴儿,温尼科特凝视着母婴。在喂奶的过程中,温尼科特差不多在其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历史。
婴儿:吃奶的婴儿。但不止于此,抽象地说,这是一个主体,有主观想象与客观的感知。具体说来是饥饿的婴儿,满足的婴儿,产生幻想与错觉的婴儿,具有分裂的男性和女性元素的婴儿。
母亲:喂奶的母亲。但不止于此,同样抽象地说,这是一个客体。温尼科特给了这一客体许多描述,贡献了如“足够好的妈妈”“促进性环境”“抱持性环境”等诸多概念。
温尼科特就如此看,如此“涂鸦”,如此玩着概念的“游戏”,如此激励一代代治疗师开创性地工作。
空间
进而,温尼科特从喂奶,看到了毛毯、泰迪熊,“在婴孩和母亲角色之间的潜在空间,即是游戏发生之所在”。较之于时间上的“早”(early),温尼科特更重视空间上的“深”(deep)。他多年致力于凝视、描述在母婴之间的缝隙中发生的各种故事。
是温尼科特让我们看到,这个他命名的“过渡空间”充满温情,同时又恐怖、血腥,温情与愤怒共存。这首先是一部言情片,母婴情深,双方有美妙的给出与接受,相互滋养。这也是一部暴力片,有撕咬、吞噬,有死亡的威胁、抛弃的恐惧,充斥着敌意。这还是一部科幻片,在这一空间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幻想与创造。最终,温尼科特给出了一个他观察到的序列:
主体联结到客体;
客体在一个被主体找到的历程中,而不是被主体置于世界之中;
主体摧毁客体;
客体在摧毁下幸存;
主体可以使用客体。
时间
说到青春期的攻击性的时候,温尼科特说:“倘若孩童将成为成年人,那么这个进展是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来达成的。”他还说:“你播种一个婴儿,却收成一颗炸弹。”在临床工作中,借用他的话,我与青少年个案的家长们达到深度共情:“孩子是踩着父母的尸体长大的。”
对于治疗,温尼科特的说法是:“治疗不成熟只有一个良方,就是时间的流逝。”
原初母性贯注之中,世界以婴儿为中心,由婴儿的需求确定的内在时间是世界唯一的钟表,由此我们获得了在世的立足之地,有了与世谐和的节奏。反之如果由母亲或母亲的母亲因为各自的焦虑,一开始就来掌控这个时钟,那么尽其一生,我们都在忙不迭地与他人对表。强迫是心理障碍的共有现象,强迫时我们就像一部拆散开的机器,必须看着不同的部分在一个接一个地运作。视线也变成了一条因果的直线,如此,我们与世界都成为一根根线条,因而恐惧断裂,深受断裂之苦。所有的疑问或者别的冒出来的想法、感受,那些被称为症状的诸多现象,它们的意义是在标记时间,一刻一刻。强迫的仪式性,就是内在时间的轮转。或落伍或超前,所有的慌张都源于那个缺失——与母亲融合的体验。我如此地思考,也是强迫的轮回……
那些尸体与炸弹,背后都有一个深深的渴望: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钟。
传记
本书作者带领我们完整地浏览温尼科特的作品,本传记突出地呈现了温尼科特的思想史。另一方面,在我的感觉里,本书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它是一份病历,是温尼科特和一大帮精神分析师的病历,而且是以与温尼科特全然不同的风格撰写的病历,如果想要了解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历史,想要了解以精神分析理论解析早年经历与其思想形成的关系的方法,这本传记无疑是一本绝佳的教材。
但我还在想,如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温尼科特的风格来写他的传记,会是怎样的?
传记是由时间与空间编织而成,在此时空中,面对既定的对象,温尼科特始终关注个体的创造性,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创造。费尔贝恩曾经说过:“一般而言,我算是反对所谓的‘纯粹’分析,其意指以使用标准分析技巧为其目标,重点应是让病人变好。在我看来,将纯粹、毫尘不染之为精神分析的目标置于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上,是一大错误。”
所以,为了阅读的快感,为了不辜负温尼科特的奉献,在本书作者开始他的精神分析的地方,读者不妨展开自己的想象,放飞自己的心灵,与真正的温尼科特相遇。
更多有关温尼科特故事请了解《温尼科特传》,这是一本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精神分析师的传记,武志红、张德芬、曾奇峰、吴和鸣、徐钧推荐。
这是一本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精神分析师的传记
书名:《温尼科特传》
作者: [美] 罗伯特•罗德曼
译者: 吴建芝 、 刘书岑
出版时间: 2016.01
读一位学者的传记,是一个很好的去魅过程——消除那些太过表面的理解。温尼科特是我非常喜欢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所以能够读到这样的专辑,我觉得非常荣幸。
——武志红
著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点此了解】武志红:暖男温尼科特的真诚
我们拥有这本《温尼科特传》,不仅仅表示我们的书架多了一本书,多知道了几个创造性的心理学术语,还意味着我们决定放弃借完美掩盖缺憾,有能力用温柔表现勇敢,以成长对抗失去的哀伤。
——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点此了解】温尼科特:最温柔就是最勇敢 | 曾奇峰
本书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它是一份病历,是温尼科特和一大帮精神分析师的病历,而且是以与温尼科特全然不同风格撰写的病历。如果想要了解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历史,想要了解以精神分析理论解析早年经历与其思想形成的关系的方法,这本传记无疑是一本绝佳的教材。
——吴和鸣
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
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性作品,在叙事过程中也深刻地阐述了温尼科特的理论和临床的各方面。这本书值得向精神分析工作者、心理学家、心理学爱好者推荐。
——徐钧
全球聚焦心理疗法学会(TFI)训练师、协调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督导及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