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比依赖重要

冲着山争哥和《我不是药神》里的就医用药的题材,我走进了电影院,给这部豆瓣评分9.0的电影以票房支持。观影完,我想说,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是夸大了健康对药物的依赖,以及民众解决疾病巨额医药费上的误导。
徐峥的演技和风格一如既往,无论是落魄精英,还是油腻狡猾,总能把“中年危机”或“中年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不是药神》从选材和演员的演技来说,是部好剧。选材贴近生活,直指社会的医病与用药的矛盾,直指人心,挖掘了家人之间相依相存,朋友之间仗义相扶,以及一个人因情而生的责任感和放下小我的大爱之情;演员全情投入,有血有肉,个性丰满。相较对故事主线现实性的关注,我更为电影里表现出的每个人物而点赞:程勇身上的仗义与温情,吕受益一家人的孱弱与坚守,刘思慧的坚强与无奈,黄毛的耿直与悲惨,曹斌的正直与刚毅,牧师的唯诺与勇敢,甚至还有老太太直戳泪点的话,和张长林被抓守住了最后的良心底线的大笑。
可是,药物对疾病的帮助仍然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而非“道”的层面,正确认知健康与疾病,才是是避免出现电影里的“因病致困,致悲”的“道”之所在。忽略致病的根本而只看重治疗手段,是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人财两空”的局面。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如果不放在日常的情绪管理与心态调节,保持适合自己身体承受力和节奏的生活方式,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不剖析生病的内在和外在关键原因等等,不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念等等,依靠药物也只是维系眼前的生存假象,而不是从根本性去解决问题。
回到电影中的疾病“慢粒白血病”。从自身的观察,了解和思考而谈:白血病,简而言之是骨髓的造血功能遭到了破坏,从而影响到其他脏器。是什么原因导致好端端的身体环境被破坏?中医里讲“肾主骨”,骨髓不能造血往往是因寒所致白血病是不是可能是因为累积的用药不当(如滥用抗生素)或饮食习惯不当(过食冷饮)等,导致寒入骨髓,从而影响了造血功能。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或是其他疾病。疾病被诊断出来,所有的治疗方案和手段都是必要且正确的吗?未尽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主动了解一些身体健康相关的基础知识,判断对与不对,适合与不适合,在关注金钱与利益多于关心身体感知的当下,及时调整与身体相适应的工作、生活状态。而不是拥有健康资本的时候肆意挥霍,比如电影中出现的在夜店纸醉金迷的状态,面对疾病的时候急病乱投医,笼罩在各种各样的疾病名称的阴霾之下。
面对天价药,即使不在医保之列,也可以通过未雨绸缪转移风险,面对突出其来的疾病与灾难最大程度地把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未雨绸缪,除了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在这里更侧重于家庭财务规划上的未雨绸缪。如果在健康的时候购买了价格低廉(年轻人一年几百元足矣),保额高达百万以上商业住院医疗保险(社保赔付并扣除最低免赔金后的含自费药的住院费用,在百万保额内的基本能够理赔到位),从而最大程度地把巨额医药费的经济负担转移给保险公司。
而教育也是一样,一味依赖于学校或机构,而缺少对孩子身心需求的了解,过度地规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可能导致孩子失去本该属于他们的思考力和生存力。
所以作为一部走心的电影,在传递对医药改革希望的正能量之时,没有引导民众正确认知健康管理和疾病应对实在遗憾!